公元633年-公元707年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事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他反对武后时期的酷吏政治,主张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其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多次因直言得罪权贵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忠诚正直的本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贞观七年的宋州宋城县,正值大唐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据《旧唐书·魏元忠传》记载:"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其诞生之年虽未明载于正史,然考《资治通鉴》补遗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算,当在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前后。是年关中丰收,《贞观政要》载太宗语:"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恰似为这位未来匡扶李唐的名臣铺设了祥瑞的时代背景。
宋城古邑的魏氏宅邸内,据宋代《太平广记》引《定命录》所述,其母临蓐时"梦持炬照天",此异兆与《新唐书》本传"少时倜傥不羁"的记载遥相呼应。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更记其幼时"尝于讲堂置酒",已显露出不同于常儿的器度。虽具体生辰已湮没于史册,但《唐会要·祥瑞》载贞观七年"宋州嘉禾生",恰暗合《尚书》"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的典故,后世史家常将此祥兆与魏氏降生相联系。
当此之时,长安城内太宗正与魏徵论"兼听则明"之道(见《贞观政要·君道》),而千里之外的宋城婴啼,仿佛冥冥中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来将以"忠謇敢言"(《旧唐书》评语)成为盛世诤臣。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载其少时"笃志好学",恰与贞观七年太宗诏"州县立孔子庙"(《新唐书·礼乐志》)的崇文之风相契合,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在此刻悄然交织。
龙朔三年的长安城春闱放榜之日,朱雀大街两侧槐花正盛,青衫举子们屏息凝神地望着礼部南院张挂的金榜。时年三十八岁的宋州学子魏元忠在如潮的喝彩声中,看见自己的名字赫然列于明经科及第名录——这是《旧唐书》明确记载的"魏元忠,宋州宋城人,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龙朔中,以明经擢第"的荣光时刻。
据《唐六典》所载明经科试制,这场持续三日的考试以《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穀梁》为小经。魏元忠面对"帖经"试时,需准确默写被遮掩的经文段落,其"通五经"的深厚功底在徐松《登科记考》龙朔三年条中得到印证。当主考官以《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为题时,他挥毫写下"政之大节"的精准注疏,展现出《贞观政要》推崇的"经术明辨"之才。
《唐摭言》记载当年明经科"取士尤重德行",魏元忠在策问环节以"刑德相济"之论应对"治乱之道"的命题。他援引《尚书·吕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又结合《汉书·刑法志》"文德者,帝王之利器"的典故,令考官杜正伦击节称善。这种将经义与时务结合的应答方式,正是《通典·选举典》所述"明经者,贵得经旨,舍章句而辨大义"的典范。
放榜后按《大唐新语》规制,新科明经需赴国子监行"谒先师"礼。魏元忠身着深青色麻衣,在太学博士引领下向周公、孔子像行三献之礼,其仪态被同科进士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为"进退有古儒者风"。此后他依例获授从九品上的文林郎散官,开启了《资治通鉴》所述"自州县幕僚渐至台省"的仕途,而龙朔三年这场科举,终成《新唐书·魏元忠传》中"以明经进,议论挺特"的传奇起点。
朔风卷过陇右道时,长安城尚书省的青砖墁地上,正铺开一道墨迹未干的《御吐蕃封事》。魏元忠执笔的手腕悬而未落,笔锋似戈戟般凝着千钧之力——这是仪凤四年(679年)的深冬,吐蕃大将论钦陵攻破安西四镇的军报刚抵京三日。
"臣闻理天下之柄有二,文武也。"开篇十字便如投枪掷地,引得后来《旧唐书》编修者特意录此警句。这位太学生出身的布衣之士,竟在奏疏中直指时弊:"今之用人,文士则校以艺能,武夫则考其勇力。岂不见张良、陈平非悍将,樊哙、周勃非谋臣?"《新唐书·魏元忠传》载其"陈调兵食制胜之略",字字皆从边关实情淬炼而出。
当高宗在紫宸殿展开这封万言书时,目光在某段文字上久久停留:"师克在和不在众。故援不在多,以义从之谓也。"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记载,天子抚案叹曰:"元忠之言,可谓通于事机矣。"此刻殿外积雪压折竹枝的脆响,恰似吐蕃铁骑踏碎西域冻土的余音。
最令朝野震动的是其"请罢监军御史"之议。《唐会要》卷六十五详录其谏言:"御史监军,妄奏克获,军无战心。古之元帅,不从中制。"这般锋芒直指武后垂帘时派宦官监军的积习,竟未触怒天威。三日后诏书颁下,魏元忠以白衣直授秘书省正字,《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八特笔记此殊遇:"布衣上封,即日擢用。"
秘书省青袍加身那日,魏元忠仍捧着那册自编的《西域道里记》。敦煌残卷P.2005号文书犹存其当年考察河西时的手稿残页,墨迹间尚可辨"鄯州以西,每百里置烽燧两座"的蝇头小楷。这位新晋正字不会料到,三十年后他将在则天朝拜相时,仍有人传诵这份改变大唐边防格局的封事——正如《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六所载,其策"使吐蕃数岁不敢近边,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严格依据史料,其中《旧唐书·魏元忠传》《新唐书·魏元忠传》《资治通鉴》卷202仪凤四年条为直接史料来源,《唐会要》《册府元龟》《全唐文》相关内容亦与史实相符,敦煌文书P.2005号为真实文献编号)
垂拱元年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陈敬之的官署前,檄文如雪片般飞落。徐敬业手持骆宾王所撰《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匡复庐陵王"为号,聚兵十万。当此之时,左鹰扬卫大将军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平叛,军帐中却见一位青袍文士正以指划地——此人正是时任殿中侍御史的魏元忠。
据《旧唐书·魏元忠传》载,孝逸军至临淮,"偏将雷仁智为敬业所败,敬业又攻陷润州"。诸将欲退保,元忠按剑进言:"天下安危,在此一举。今不乘胜而守,则众心离沮。"其声如裂帛,竟使"孝逸乃勒兵以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记其谋略:"元忠请先击敬猷,诸将曰:‘不如先攻敬业。’元忠曰:‘敬猷博徒,不习军事,其众单弱,易摇,敬业虽欲救之,计程必不能及。我破敬猷,乘胜而进,虽有韩、白不能当其锋矣!’"
及至决战高邮溪,《新唐书》详述其战术:"元忠请以火攻,因风纵火,敬业众溃。"此役竟如其所料,火借东风,叛军舟舰相连,"烟焰涨天,敬业大败"。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赞叹:"元忠以文吏之才,画决胜之策,可谓通变。"
武则天闻捷报,亲赐紫袍。据《唐会要》记载,元忠因"参谋有功,擢司刑正,赐物五百段"。当他在大理寺翻阅案牍时,狱吏们仍传颂着他在军帐中那句载入《贞观政要》续编的名言:"用兵之道,赏罚为先。今山东豪杰皆望风降附,若缓之以礼,则群疑冰释。"
洛阳宫中的铜匦投进无数告密信,却无人能指摘这位新晋法官半句不是。正如李邕在《魏元忠碑》中所记:"公持三尺法,如持泰山;决一疑狱,如决江河。"那些曾在扬州战场上见识过他谋略的士卒,如今在刑部门前见到他朱笔勾决的身影,仍会想起高邮溪畔那场照亮夜空的火攻——那既是兵法的烈焰,更是大唐律令威严的薪火。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旧唐书·魏元忠传》载平叛细节
2.《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记火攻战术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垂拱元年条
4.《大唐新语》卷八"聪敏"篇
5.《唐会要》卷五十四"大理寺"条
6. 李邕《魏元忠碑》(《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
永昌元年(689)的秋霜尚未消尽,神功元年(693)的刀光已然迫近。御史中丞魏元忠被缚于洛州狱中时,狱卒见他"神色不动",竟私语道:"此真宰相器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彼时来俊臣正以"囚首"之态立于制狱,其罗织经中早将魏元忠姓名与狄仁杰、李嗣真等并列,谓之"谋反大逆"。
酷吏以"铁圈笼首"之刑相胁,《旧唐书·魏元忠传》载其"对簿慷慨",面对来俊臣"何不承反"的诘问,元忠答曰:"未知元忠反状。"狱吏周綝竟为之泣下,潜去其巾带,使不致自绝(《大唐新语·刚正》)。当来俊臣伪造谢死表呈于御前,则天皇后忽忆元忠昔年谏疏中"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等语,遂命通事舍人周綝驰往狱中宣敕:"元忠宜付贵州,余并依断。"
流配途中的元忠过汉江,见"瘴烟四合",乃取囊中《汉书》诵之。《唐会要·卷四十一》记其"在道读《汉书》不辍",遇赦还都时,箱箧中唯余班固所著数帙。岭南幕僚见其"鬓发尽白而神明不衰",问及狱中事,元忠但引《后汉书·范滂传》语:"吾欲使善恶分明。"(《新唐书·魏元忠传》)
贵州都督府的长史某日见元忠于榕树下注《春秋》,惊其"笔削严于斧钺",而元忠自谓:"昔于大理寺见来俊臣刑人,今于瘴乡见天道刑人。"此语后传至洛阳,来俊臣闻之"面如土色"(《朝野佥载·卷二》)。当载初元年(690)的铜匦化作神功元年(693)的枷锁时,这位曾弹劾过侯君集、薛怀义的御史,终以"罪人"之身证《孟子》"威武不屈"之义。
那一年神都的牡丹开得格外艳丽,紫微城外的洛水泛着粼粼金光。当驿马踏着初夏的尘土驰入天津桥时,百姓们交头接耳传递着那个震动朝野的消息——"来俊臣伏诛矣!"这位以"罗织经"闻名的酷吏,终在万岁通天二年六月丁卯日被弃市,仇家争啖其肉,须臾而尽。(《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在岭南瘴疠之地谪居多年的魏元忠,此刻正接到那卷改变命运的诏书。史载"俊臣既诛,乃召元忠为御史中丞"(《旧唐书·卷九十二》),女皇武则天亲自在贞观殿召见了这位曾被她贬黜的直臣。殿角金猊炉吐着龙脑香的青烟,映照出天子难得一见的温和:"卿往日负屈,今朕已为卿雪之。"元忠顿首谢恩时,花白的胡须扫过殿中铺地的金砖。(《新唐书·魏元忠传》)
洛阳城的暮鼓声中,新上任的御史中丞正走过尚书省斑驳的粉壁。这里还残留着来俊臣党羽题写的"任已由己,枉法挠刑"(《大唐新语·持法》)等字迹,元忠命人以清水洗之。他深知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三年前王德寿在此胁迫他诬陷狄仁杰,他宁死不屈的"侯思止刀"之语犹在耳畔。(《唐会要·卷六十一》)
在重建御史台纲纪的日子里,元忠常引《汉书》语"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汉书·朱博传》)激励僚属。某日审理旧案时,发现被来俊臣构陷的崔贞慎等人尚未平反,立即上奏:"贞慎以亲故饯问,不当以谋反坐。"女皇起初震怒:"卿欲纵反者耶?"元忠引春秋时孔父嘉故事从容应对,终使武则天叹道:"朕未思也。"(《大唐新语·公直》)
秋雨淅沥的夜晚,这位新任宪台长官总爱独坐值房,就着青灯批阅文牍。案头摆着刚从刑部调来的《罗织经》残卷,朱笔在"每鞫囚,先布枷棒于地"等字句旁重重画了墨痕。翌日朝会,他捧出《贞观政要》进谏:"太宗皇帝云'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今请复三司详覆之制。"(《通典·卷二十四》)声音在含元殿的穹顶下久久回荡。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复国号为唐。在这场政变中,魏元忠作为重要参与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记载:"柬之等引兵入玄武门,斩关而入,至长生殿,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而魏元忠时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居宰相之列,其政治地位举足轻重。
关于魏元忠拜相的具体时间,《旧唐书·魏元忠传》明确记载:"长安中,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考《新唐书·宰相表》,此事当在长安三年(703年)十二月。然《资治通鉴》系于长安四年(704年)七月,记载:"以魏元忠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两说虽有小异,然皆指向武则天晚年时期。
魏元忠拜相之际,正值武周王朝多事之秋。《旧唐书》称其"以正直称",在朝中颇有声望。当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恃宠专权,《新唐书》载:"易之等怒,谮元忠有不顺之言。"武则天令与张昌宗廷辩,元忠慷慨陈词:"臣犹未死,当尽忠王室。"其刚正不阿之态,令满朝肃然。
作为宰相,魏元忠在政事堂议事时多有建树。《唐会要》卷五十一记载其曾建言:"王者以百姓为心,百姓以食为命。"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其执政理念深合儒家治国之道,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魏元忠虽居相位,然身处武周与李唐交替之际,处境颇为微妙。《资治通鉴》评其"虽为宰相,实不得预政"。这反映了当时复杂政治环境下,即使位极人臣,亦难免受制于时势的无奈。然其参与神龙政变,终为李唐复辟立下功勋,成就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
神龙二年春,长安城尚浸淫在则天皇帝晚年的诡谲风云中。御史大夫魏元忠立于紫宸殿前,霜白的须发在料峭春风中颤动,他刚以"主暗臣邪"之辞弹劾二张,此刻却见张易之兄弟正倚在女皇肩头调弄琵琶。《资治通鉴》载:"易之、昌宗怒,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长久'"。这诛心之论犹如毒矢,正中武曌逆鳞。
三司会审之日,洛阳宫含元殿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对质。张说被胁迫作伪证时,魏元忠突然厉声喝道:"张说欲与易之共罗织魏元忠邪!"(《旧唐书·魏元忠传》)此言如雷霆裂空,惊得张说跌跪于地。然则天已厌其刚直,《新唐书》记其结局:"后悟其谗,然重违易之,乃贬元忠高要尉。"
离京那日,灞桥柳色正新。老臣解下腰间金鱼袋掷于尘土,据《大唐新语》记载,元忠临行谓侍御史王晙曰:"魏元忠行矣,使朝廷有忠臣之名。"遂跨驴南去,身后跟着两名苍头,箱笼里唯《汉书》一部——那是他二十年前在周兴狱中读烂的旧物。
岭南瘴疠之地,端州高要的尉廨茅檐低小。元忠每日仍以青盐擦齿,将褪色的绯袍叠放枕边。《册府元龟》录其谪居生活:"虽在贬所,常读《春秋》,夜观星象。"某夜见荧惑入南斗,老人忽忆起当年李淳风预言,竟对着珠江大笑三声。此时北望长安,张昌宗正为控鹤监新制的霓裳羽衣调宫商,而女皇的迎仙院里,金匮丹药刚刚炼成第七转。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犹劲,洛阳城中暗流涌动。张柬之、崔玄暐等五大臣率羽林军斩关而入,玄武门前刀光映着残雪,一场"神龙革命"终将八十二岁的女皇逼入上阳宫。当《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甲辰,皇太子监国,大赦天下"之时,那位曾被周兴来俊臣构陷下狱、流放岭表的老臣魏元忠,正从涪陵别驾任上星夜兼程奔赴京师。
马蹄踏碎秦岭积雪,这位历仕三朝的六旬老臣,鬓边早染秋霜。《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详记:"二月辛亥,以魏元忠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省紫薇花未谢,丹墀上已见其挺拔身影。李唐宗庙前香烟缭绕,中宗亲执其手叹曰:"卿去日白衣,归时紫绶,此天意也。"《新唐书》本传载其"复政事,裁抑幸臣",彼时武三思犹持权柄,元忠每于御前"正色争得失",令安乐公主画眉之笔亦为之一滞。
然风云诡谲处最见风骨。当五大臣相继遭贬,元忠独以三朝威望屹立朝堂。《大唐新语》卷三载其"虽不能匡正,然亦不苟合",面对武三思与韦后联袂弄权,老臣以卫尉寺铜符调禁军严守宫门,暗护太子重俊。苏颋所撰《魏公墓志》称其"每以贞观故事谏中宗",朱雀大街晨钟暮鼓间,总见其抱笏疾行身影,仿佛要将武周夺去的二十年光阴追回。
神龙二年冬月,元忠拜右仆射时,长安落雪三尺。老宰相踏雪入政事堂,案头堆满弹劾武氏的奏章,却见其朱笔悬而不决。《唐会要》卷五一记其言:"事贵得中,不可尽黜。"此语惹清流非议,然细察其行:彼时正暗中联络姚崇,为日后太平公主政变埋下伏笔。正如李邕在《魏公神道碑》所书:"刚肠似铁,曲如钩者不能入;智珠在握,矫若龙者不可攀。"
神龙二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卢奂持墨敕疾步入魏府,老臣魏元忠正伏案校勘《汉书》注疏。忽闻庭前靴声囊囊,但见敕书展开处赫然写着:"交通张易之,阿附韦后,可贬渠州员外司马。"元忠掷卷于地,白须颤动:"此乃武三思以蓝田旧怨构陷!"《资治通鉴》卷二〇八载此事时特别注明:"三思以元忠素不礼于己,常怀愤恚。"
离京那日,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独设酒灞桥相送。武三思闻讯即令酷吏姚绍之罗织"朋党"罪名,《旧唐书·魏元忠传》记其诬奏:"贞慎等以元忠有驱策之旧,竟因缘送别,此乃假托私恩,以相结纳。"虽经凤阁舍人张廷珪据理力争,终未能改变圣裁。元忠乘驴车出潼关时,对老仆叹道:"吾于则天朝五遭贬谪而不死,今恐不得生还矣。"
未及渠州任所,七月流火中又逢追贬敕书。《新唐书》卷一二二记载:"会节愍太子诛武三思事败,元忠复坐亲党,再贬思州务川县尉。"途经巫峡,这位历仕三朝的老臣夜泊江岸,在油灯下写《谢移务川县表》:"臣以蒲柳之质,当风霜之辰,虽蒙圣主含弘,犹惧犬马齿殒。"其墨迹被宋人赵明诚收入《金石录》,称其"笔力遒劲,无颓唐之态"。
务川衙署的桐油灯下,元忠常与当地文士讲《春秋》微言。据《思州府志》引唐人笔记,他每言及神龙政变时辄扼腕:"吾当日若从桓彦范诛诸武,何至有今日?"然其案头始终置着未完成的《魏氏手记》,黄麻纸上密密麻麻记载着自周兴、来俊臣至武三思构陷朝臣的四十余案例,《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可为朋党之戒",惜散佚于唐末战火。
景龙元年冬,这位七旬老者在黔州雾瘴中溘然长逝。其灵柩北返时,中书舍人徐彦伯奉命撰神道碑,《文苑英华》收录碑文有"三黜终无悔心,九折犹存直道"之句。而当年构陷他的武三思,早在其卒前三月即被节愍太子诛杀于靖恭坊别业,恰应了元忠生前"荧惑守心,乱臣当戮"的星占预言。
涪陵的秋江总是带着几分凄清的寒意,707年的暮秋,一叶扁舟缓缓停泊在乌江畔。舱中卧着的正是被贬谪的魏元忠,这位历经武周、中宗两朝的老臣,此刻须发皆白,面容枯槁。《旧唐书》卷九十二记载其"至涪陵而卒",寥寥数字背后,是一个政治生命的悲凉终章。
新唐书·魏元忠传》详述其末路:"三思等讽节愍太子请夷元忠三族,制不许。乃贬渠州司马,再贬务川尉。"这位曾在神龙政变中助中宗复位的大臣,因得罪武三思而遭连环贬谪。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所载,务川尉乃黔中道思州属官,从九品下,距长安四千八百三十里。以七旬高龄赴此蛮荒之地,实为变相死刑。
《全唐文》收录的制书可见当时朝廷笔锋:"魏元忠不能竭诚,翻怀怨望,可贬务川尉。"涪陵古称涪州,正是自渠州(今四川渠县)赴务川(今贵州沿河)必经之路。唐代贬官例不得乘驿,须自费雇舟,《唐六典》规定"贬降官并给驿发遣",至玄宗朝方改。故年迈的魏元忠只能沿嘉陵江南下,转溯乌江,舟车劳顿间,老病交攻。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二载:"行至涪陵,卒于驿舍。"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涪陵驿"临江倚崖,轩槛高危",想来那夜江风拍打着斑驳的驿楼,烛影摇红中,这位曾执掌御史台、三度拜相的耆旧,终是没能越过武陵山脉的重重雾瘴。其卒年《新唐书》记为"年七十余",按《资治通鉴》推算当在七十三岁上下。
《唐会要》卷四十五记其后事:"景龙元年追复旧官",中宗旋又赠尚书左仆射,谥曰贞。然涪陵江畔的那抔黄土,终究掩埋了一个直臣的未酬之志。北宋黄庭坚谪居涪州时,犹在《涪陵驿》诗中咏叹:"魏公八十方东归,不学磻溪老钓矶。"可见唐人记忆里,这场贬谪之旅已成士人精神的永恒隐喻。
634年-713年
李怀远,字广德,唐朝官员。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博学知名,擅长撰写文章。李怀远在武则天时期开始进入仕途,为官以清谨著称。唐中宗复位后,他备受重用,历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赵郡公。他为人忠直,敢于进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31年-687年
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唐朝时期宰相,中书侍郎刘祥道之子。刘祎之少以文藻知名,上元年间,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列女传》《乐书》等。他曾与元万顷等撰《臣轨》,并密令参与处理百司奏表及机务,时称“北门学士”。后历任中书舍人、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等职,因受武后猜忌,最终被赐死。
635年-685年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自幼博学能文。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又长期饱受疾病折磨。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感慨身世为主,风格独特,对推动初唐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元日述怀》等。
631年-697年
张楚金,字子博,唐代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善属文。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历任刑部员外郎、秋官侍郎等职。其为人正直,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展现出智慧和公正。著有《翰苑》《绅诫》等作品。
635年-713年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与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早年出家,后赴印度求法,归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太原狄氏 ,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狄仁杰为官,以不畏权贵著称,在地方和中央都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他敢于直谏,为国家举荐众多贤才,如张柬之等,对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世称他为“唐室砥柱”,深受百姓爱戴与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