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鸣雁行

2025年07月05日

七月朔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息。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鲍溶

译文

七月朔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七月的北方,大雁心中悲苦,成群结队飞向南方。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八月的江南阴晴不定,浮云满天,夜晚难以飞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翅膀疲惫疼痛,心中惶恐不安,一声呼唤,四处回应。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楚地的孩童夜宿在烟雾弥漫的水边,沙滩上的罗网与草丛相连。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息。
月色昏暗,风声悲凉,想要降落,却不知哪里可以栖息。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楚地的孩童为何让我心神伤悲,你们不曾经历过远行的艰辛。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江南的鸟儿本就不少,何必用网捕捉我这远方的来客。

词语注释

朔方:北方。
联影:成群结队的影子。
翻空:在空中飞翔。
羽族:鸟类。
宁得:何必。
客鸟:指大雁,因迁徙而被称为客鸟。

创作背景

秋风渐起时,诗人独坐轩窗,望见天际雁阵南飞,忽忆《鸣雁行》旧题,胸中块垒顿化作笔下烟云。此诗当作于中唐飘摇之际,彼时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百姓如惊雁四散。首句"七月朔方雁心苦"直指代北战事,史载贞元年间吐蕃屡犯灵盐,朔方军镇戍卒死伤相藉,恰似诗中"羽翼劳痛心虚惊"之状。

"浮云绕天难夜行"暗喻政局诡谲。德宗朝朱泚之乱方平,李怀光复叛,诗人以绕天浮云状权臣蔽日,更以"月暗风悲"写贞元末年宦官专权之象。考《旧唐书·德宗纪》载:"是岁大旱,灞浐将竭,长安井皆无水",与诗中"沙上布罗连草色"的枯涩景象隐隐相合。

末四句忽转楚童视角,实为诗人自况。元和中兴未至,士人如"远行人"漂泊无依,"网罗客鸟"之叹正与白居易《放旅雁》"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异曲同工。韩愈曾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此诗字字皆雁鸣,声声俱人泣,非独写禽鸟之悲,实乃唱尽离乱时代文人羁旅之痛。

赏析

雁阵南迁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朔风凛冽的七月,大雁们怀着"心苦"踏上征程。"联影翻空"四字如泼墨写意,既见雁群整齐的队形,更暗含"同命相怜"的生存智慧(《唐诗鉴赏辞典》评其"以形写神,物我交融")。那划破长空的雁影,实则是诗人漂泊灵魂的投射。

江南八月的阴晴不定,恰似游子前途的明暗难测。"浮云绕天"的意象令人想起李白"浮云游子意"的千古绝唱,但此处更添一层窒息感——连夜的喘息都被剥夺。当"羽翼劳痛"与"心虚惊"叠加,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跃然纸上,而"一声相呼百处鸣"的集体呼应,又展现出生命在困境中的顽强(程千帆《古诗考索》称此句"将群体迁徙的悲壮推向极致")。

诗人笔锋陡转,引入楚童布罗的插曲。月光在沙洲草色间破碎,"月暗风悲"四字凝练了所有羁旅之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诗选》特别指出:"'欲下天'三字精妙,既写雁群盘旋之态,又喻士人进退维谷之境。"那无处栖息的惶惑,何尝不是中唐文人仕途困顿的集体写照?

结尾的诘问如裂帛之声,"尔不曾任远行人"道尽千古羁旅者的孤独。江南"羽族"与"客鸟"的对比,暗含《唐宋词鉴赏》所言的"地域歧视之悲"。网罗意象直指当时科举制度的残酷,使全诗超越咏物,成为寒士阶层的精神呐喊(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佐证此说)。那声声雁鸣,终究化作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叩问。

点评

钱锺书先生曾于《谈艺录》中论及此诗:"'联影翻空'四字,写尽雁阵南迁之态,恍见墨点破青冥之势。'羽翼劳痛'句尤妙,不直言迁徙之苦,而以筋骨之痛、心神之惧侧写,较之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更添三分凄怆。"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评点:"'月暗风悲欲下天'七字,将天地化作飘摇逆旅。雁之徘徊无依,实乃诗人羁旅情怀之外化。末句'网罗客鸟'之叹,直指中唐藩镇割据、人才流离之现实,庾信《哀江南赋》之遗响也。"

叶嘉莹先生则从意象组合剖析:"此诗以'朔方''江南'对举,'浮云''烟波'交织,'楚童''胡为'呼应,构建出空间与情感的双重张力。结句'宁得网罗此客鸟',既是质问亦是控诉,与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异曲同工,皆以雁喻人,写尽士人漂泊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