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日》出自《诗经·齐风》,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齐国社会风貌。据《毛诗序》载:"《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虽汉儒解诗多附会政教,然细究文本,实为一首炽热而含蓄的恋歌。
春秋时期的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商业繁盛,《史记·货殖列传》称其"冠带衣履天下"。这种开放的经济环境孕育了相对自由的社会风气。诗中"东方之日""东方之月"的意象,既暗合齐国东临渤海的方位特征,又以日月交替暗示恋人幽会的时光流转。朱熹《诗集传》评此诗:"言此女蹑我之迹而相就",道出了当时青年男女突破礼教束缚的大胆爱恋。
考古发现的齐国陶器纹饰中,多见日月与人物共舞的图案,印证了先民对自然意象的人格化崇拜。而"履我即兮""履我发兮"的细节描写,与临淄出土的战国漆履形制相呼应——那些缀有珠玉的丝履,正踏响了千年未绝的缱绻足音。
此诗以"室""闼"(内室)为空间线索,折射出齐国建筑"高台深池"的特点。班固《汉书·地理志》载齐国"其俗弥侈",诗中女子自如出入男子内室的情景,恰是齐地不拘礼法之风的文学镜像。那轮照耀过姜尚封齐的东方日月,终在《诗经》中凝成最动人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