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祀昊天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大唐开元盛世的钟磬声自长安城南郊圜丘袅袅升起。《肃和》作为《大唐开元礼》中"祀昊天上帝乐章"的重要篇目,正诞生于这个儒道思想交融、礼乐文明臻于极盛的时代。
一、礼制渊薮
玄宗朝修订《开元礼》时,太常卿张说奉敕重制郊庙乐章。考《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张说改定乐章,自《元和》至《顺和》,皆说所制。"此篇实为配合冬至日南郊祭天仪程而作,当在"奠玉帛"环节奏响。唐人杜佑《通典》详记其仪:"太祝以珪璧奠于神座,太官令奉酝酎之尊列于堂下。"
二、天文意象
"九玄著象,七曜贞明"二句,暗合《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古老传统。九玄即九天,《吕氏春秋》有"天有九野"之说;七曜者,日、月与五星也。《晋书·天文志》云:"七曜由乎天衢,则天下纲纪。"诗人将星象运转的宇宙秩序与人间礼乐完美对应,正是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在盛唐的余响。
三、礼器象征
"珪璧是奠,酝酎斯盈"实写祭器陈设。宋人陈旸《乐书》记载:"唐制,昊天上帝以苍璧,配帝以珪。"而"酝酎"特指反复酿造的醇酒,《西京杂记》称"汉制,宗庙八月饮酎",唐人沿用古法以祀天。这些礼器承载着《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朴素哲学。
四、德音雅意
末句"作乐崇德"化用《周易·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的典故。唐玄宗《定大唐乐制诏》强调:"乐者,所以移风易俗,崇德表功。"咸英乃黄帝《咸池》与帝喾《六英》的合称,张衡《东京赋》曾言"咸英既调",此处既喻古乐遗韵,又暗含超越前代的盛世自信。清人秦蕙田《五礼通考》评此乐章:"气象浑穆,有涵盖乾坤之象,得敬天法祖之要。"
黄昏的祭坛上,玉帛与星辉交映,酒香共云烟缭绕。这首四言八句的短章,恰似盛唐气象的微缩镜像——在规整的礼制框架内,涌动着对宇宙秩序的诗意想象,将《周礼》"以致鬼神示"的古老仪式,升华为天人交响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