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2025年07月05日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佚名

译文

山有扶苏
山上长着扶苏树
隰有荷华
低湿地里开着荷花
不见子都
没见到美男子子都
乃见狂且
却碰上了你这个轻狂人
山有乔松
山上长着高大松树
隰有游龙
低湿地里红蓼茂盛
不见子充
没见到俊朗的子充
乃见狡童
却遇着你这个狡猾小子

词语注释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一说唐棣
隰(xí):低湿的地方
子都:古代美男子名,此处代指美男子
狂且(jū):轻狂的人。且,语气助词
乔松:高大的松树
游龙:植物名,即红蓼(liǎo),枝叶放纵
子充:古代美男子名,此处代指美男子
狡童:狡猾的少年

创作背景

暮春的溱洧之畔,郑国的风裹挟着芍药香气掠过新郑城垣。周平王东迁后的百年间,这片中原腹地正孕育着《诗经》中最恣肆的情思。考古发现的郑国青铜器纹饰上,蟠螭纹与莲鹤方壶的写实风格,恰似《山有扶苏》里草木意象的隐喻——扶苏木的枝桠刺破宗庙礼乐的苍穹,而隰地的荷花与荭草(游龙)在民间歌谣中疯长。

郑国大夫游吉执政时(公元前522年),子产铸刑书引发的变革涟漪未消。竹简记载的"郑声淫"背后,实则是挣脱周礼束缚的鲜活生命。《山有扶苏》中"子都"之典,暗合《左传·隐公十一年》郑庄公时代的美男子公孙阏,而"狂且"的戏谑,恰如郑国贵族墓葬出土的狩猎纹铜壶上,那些挣脱礼仪规范的奔鹿形象。

当陶埙与编钟的雅乐渐弱,郑国乡野的蕑(兰草)丛中,采诗官听见了这首夹杂着嗔怨的情歌。青铜器铭文"永宝用享"的庄重誓言,在此化作山隰间草木的私语——乔松的苍劲与荷华的柔媚,恰似郑风中对理想爱人的期待与现实的俏皮落差。考古发现的郑国车马坑中,辕衡交错间仿佛还回荡着"不见子充"的悠悠咏叹。

赏析

《郑风·山有扶苏》如一曲山野间的俏皮对歌,以草木起兴,藏着少女娇嗔的嗔怪与甜蜜。诗中"扶苏"与"荷华"、"乔松"与"游龙"的意象对举,构建出高低错落的自然画卷。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此诗草木各得其所,喻男女相配当得其人",山隰间的草木相映,暗喻着爱情应有的和谐相称。

"子都"与"子充"作为古代美男子的代称,被程俊英《诗经注析》解读为"少女心中理想爱人的幻影",而"狂且"与"狡童"的戏谑称呼,实则透着亲昵。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非恶之,实爱之也",这种反语式的娇嗔,恰如现代学者扬之水所言:"表面埋怨中跳动着爱情的火焰"。

诗中情感流转极具层次,从"不见"的失落,到"乃见"的转折,最终落在对眼前人的嗔怪上。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赞赏这种"正言若反"的表达艺术:"愈骂愈见其亲爱"。这种带着野性的情感表达,正是郑风特有的率真气质,如朱熹《诗集传》所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却恰恰保留了先民最鲜活的情感脉动。

全诗重章叠句的结构中,"山"与"隰"的意象反复出现,形成空间上的呼应。王夫之《诗经稗疏》认为这种结构"如溪水叠浪,愈转愈深",将少女欲说还休的恋慕之情,化作山间草木的清香,久久萦绕在字里行间。

点评

《郑风·山有扶苏》以"山隰对举"的经典意象开篇,如南宋朱熹《诗集传》所云:"兴也。扶苏,小木也。荷华,芙蕖也。此淫女戏其所私者之词。"草木各得其所的起兴中,暗藏着一场俏皮的情感交锋。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独具慧眼:"此诗明是刺时,非淫诗也。以扶苏对荷华、乔松对游龙,则美恶自见。"山巅的扶苏乔松与低湿处的荷花红蓼形成空间与品性的双重对照,恰如理想中的"子都""子充"与眼前"狂且""狡童"的强烈反差。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拈出"反喻"之妙:"'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后世所谓'见不着好相识,偏遇着歹搭档',正话反说,娇嗔之态可掬。"这种"正言若反"的表达,恰是民间恋歌特有的幽默与鲜活。

王夫之《诗经稗疏》点破诗中时空张力:"乔松在山,游龙在隰,各得其所。而'子都'不至,'狡童'在侧,实乃怅然中的欣然。"诗人以山水草木的自然和谐,反衬人间情事的微妙失衡,却在嗔怪中流露着甜蜜的妥协。

全篇看似抱怨实则暗喜的笔法,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此盖女子打情骂俏之辞,所谓'狂且''狡童',正其心上人耳。"山隰间的草木映衬着恋人的眉眼官司,使这首古老的情歌历经千年仍跃动着鲜活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