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簇拍相府莲创作背景
历史溯源
"相府莲"一调始见于南朝梁代,原为相和歌辞变体。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载,此曲调得名于梁武帝宰相府中莲花盛放时创作的宴乐曲,后经隋代乐工重新配器,至唐代演变为"簇拍"体式——一种以密集节拍为特色的宫廷新声。
政治隐喻
此诗创作于武周时期(约690-705年),表面写宫怨,实则暗喻朝局。首句"莫以今时宠"直指武则天称帝后新旧势力更迭,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新沐者必弹冠"典故,警示得势新贵莫忘旧臣根基。"楚王"意象双关,既指《左传》中楚文王灭息国夺息妫故事,又暗讽武周政权对李唐旧臣的压制。
艺术手法
诗中"闺烛无人影"化用南朝《子夜四时歌》意境,却将民歌的直白转为政治隐喻。罗屏梦魂之语,实为当时被贬黜大臣(如狄仁杰等)处境写照。末句"望应门"典出《汉书·东方朔传》,应门指皇宫正门,暗示对李唐正统的期盼。
音乐特征
作为"簇拍"体代表作,全诗八句暗合唐代大曲"入破"部分的节拍结构。每句五言皆可对应琵琶二十八调中的"小食调",印证《唐会要》卷三十三所载"相府莲改簇拍后入坐部伎"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