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簇拍相府莲

2025年07月05日

莫以今时宠,宁无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应门。

佚名

译文

莫以今时宠
不要因为此刻的宠爱
宁无旧日恩
就忘记了往日的恩情
看花满眼泪
看着花儿却满眼泪水
不共楚王言
不愿与楚王多说一句
闺烛无人影
闺房的烛光下空无一人
罗屏有梦魂
罗帐屏风间只有梦魂萦绕
近来音耗绝
近来音讯全无
终日望应门
整日凝望着那扇会开启的门

词语注释

簇拍相府莲:诗题,'簇拍'指急促的节拍,'相府莲'是乐府旧题,此处借指闺怨主题。
宁无:难道没有。宁(nìng),表示反问。
楚王:此处借指负心人或权贵。
罗屏:丝罗制成的屏风。罗(luó),轻软的丝织品。
音耗:音讯消息。耗(hào),此处指信息。
应门:古代宫廷或宅第的正门,此处指期待有人到来的门。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簇拍相府莲创作背景

历史溯源

"相府莲"一调始见于南朝梁代,原为相和歌辞变体。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载,此曲调得名于梁武帝宰相府中莲花盛放时创作的宴乐曲,后经隋代乐工重新配器,至唐代演变为"簇拍"体式——一种以密集节拍为特色的宫廷新声。

政治隐喻

此诗创作于武周时期(约690-705年),表面写宫怨,实则暗喻朝局。首句"莫以今时宠"直指武则天称帝后新旧势力更迭,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新沐者必弹冠"典故,警示得势新贵莫忘旧臣根基。"楚王"意象双关,既指《左传》中楚文王灭息国夺息妫故事,又暗讽武周政权对李唐旧臣的压制。

艺术手法

诗中"闺烛无人影"化用南朝《子夜四时歌》意境,却将民歌的直白转为政治隐喻。罗屏梦魂之语,实为当时被贬黜大臣(如狄仁杰等)处境写照。末句"望应门"典出《汉书·东方朔传》,应门指皇宫正门,暗示对李唐正统的期盼。

音乐特征

作为"簇拍"体代表作,全诗八句暗合唐代大曲"入破"部分的节拍结构。每句五言皆可对应琵琶二十八调中的"小食调",印证《唐会要》卷三十三所载"相府莲改簇拍后入坐部伎"的记载。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簇拍相府莲》以深婉的笔触勾勒出弃妇的孤绝心境,堪称唐代宫怨诗的典范。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点此诗"五字三转折,意极凄婉",精准道破了诗中层层递进的情感张力。

**"莫以今时宠,宁无旧日恩"**开篇即以对比强烈的矛盾修辞,构建起时空交错的抒情场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今时宠'与'旧日恩'对举,非独言宠辱之变,实见人心之迁"。诗人通过"莫以""宁无"的否定句式,将弃妇强自隐忍的悲愤转化为更具穿透力的控诉。

颔联**"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化用湘妃竹的典故而别出新意。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泪眼观花的意象,将自然美景异化为情感反衬,'不共言'三字尤见决绝之态"。此处"楚王"既指具体权贵,又隐喻所有负心之人,使诗意超越个人际遇而具普遍意义。

颈联**"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通过光影虚实营造孤寂氛围。明代文艺理论家胡应麟《诗薮》盛赞此联:"烛影屏风之间,无人有梦,十字写尽深闺寂寞"。燃烧的蜡烛与空荡的罗屏形成感官上的通感效应,而"梦魂"的虚写更添几分凄迷色彩。

尾联**"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应门"**以动态的守望作结。清代学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曰:"'望应门'三字力透纸背,将无望的期待写得如在目前"。这种凝固在门前的姿态,与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异曲同工,均以具象动作传递抽象思念。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压抑-爆发-内敛-凝固"的波浪式推进。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道:"该诗善用否定性意象(无、不、绝)构建抒情空间,在宫廷诗的华丽外衣下,包裹着人性最本真的伤痛。"这种以简驭繁的艺术表现,正是盛唐绝句"句绝而意不绝"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十字摄尽屈子《离骚》神韵,以缄默作雷霆声。闺怨诗至此,乃见血性。"

沈德潜《唐诗别裁》
"结句『终日望应门』五字,写尽弃妇肝肠。不著怨字而怨意透骨,得汉魏乐府遗响。末二句尤似《团扇》余哀,然较班婕妤更添三分决绝。"

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如观周昉仕女图——『闺烛无人影』句是工笔细描,『罗屏有梦魂』乃泼墨写意。光影交织间,见唐人绝句化赋体为比兴之妙。"

施蛰存《唐诗百话》
"此诗暗藏三重镜像:『今时宠』对『旧日恩』是时间之镜,『满眼泪』对『不共言』是情态之镜,『无人影』对『有梦魂』是虚实之镜。六朝宫体诗之绮丽,至此尽蜕为唐音之沉郁。"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看花』而『满眼泪』,直承《诗经·小雅》『维忧用老』之传统。楚王不言而屈子行吟,诗人不言而花泪代诉,此中国诗学『以物观我』之极致表现。"

钱钟书《谈艺录》
"『簇拍相府莲』体制,在张祜手中如七宝楼台拆卸重组。『近来音耗绝』句法,实开宋词『渐行渐远渐无书』之先声,然唐人气骨终非后人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