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云汉

2025年07月05日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佚名

译文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浩瀚银河多么明亮,在天上闪闪发光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
君王叹息:唉!如今百姓有何罪过?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上天降下灾祸,饥荒接连不断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没有神灵不曾祭祀,从不吝惜祭品
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玉器都用尽了,难道神灵听不见我的祈求?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旱情如此严重,暑气蒸腾灼人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从未中断祭祀,从郊外到宗庙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天地神灵都祭奠,没有神明不尊崇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
后稷无能为力,上帝也不降临
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大地干涸毁坏,为何独降灾于我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
旱灾如此严重,无法消除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谨慎恐惧,如同面对雷霆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周地剩余百姓,几乎无一幸存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苍天上帝,竟不眷顾我们
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怎能不畏惧?先祖之业将毁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
旱灾如此严重,无法阻止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烈日炎炎,无处可逃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
生命将尽,无人看顾
群公先正,则不我助
诸位先王神灵,也不来相助
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父母先祖啊,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
旱灾如此严重,山川枯竭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旱魔肆虐,如同烈火焚烧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
心中惧怕酷暑,忧愁如烟熏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
诸位先王神灵,不听我祈求
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苍天上帝,难道要我逃亡?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
旱灾如此严重,努力祈求却怕无果
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为何用旱灾折磨我?实在不知缘由
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很早就祈求丰年,祭祀方社从未懈怠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苍天上帝,却不体谅我
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恭敬祭祀神明,不该有悔恨愤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
旱灾如此严重,社会秩序涣散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百官穷于应付,宰相忧心忡忡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
养马官、教育官、厨师和近臣
靡人不周
无人不陷入困境
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无法阻止灾祸,仰望苍天,多么忧愁!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
仰望苍天,星辰闪烁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大夫君子们,虔诚祈祷不松懈
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生命将尽,不要放弃努力
何求为我。以戾庶正
并非为我个人,而是为了百姓安定
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仰望苍天,何时赐予安宁?

词语注释

倬(zhuō):广大,明亮
云汉:银河
荐臻(jiàn zhēn):接连到来
圭壁(guī bì):玉器,祭祀用品
蕴隆(yùn lóng):暑气郁积
虫虫(chóng chóng):热气蒸腾的样子
禋祀(yīn sì):祭祀
奠瘗(diàn yì):祭天祭地
耗斁(hào dù):消耗败坏
旱魃(hàn bá):旱神
惔(tán):焚烧
黾勉(mǐn miǎn):努力,勉力
瘨(diān):病害,折磨
憯(cǎn):竟然
鞫(jū):穷困
嘒(huì):星光闪烁

创作背景

诗词《云汉》创作背景考

时代之殇

《云汉》一诗,当为西周宣王时期所作。彼时天下大旱,赤地千里,河川枯竭,黎民哀鸿遍野。《毛诗序》有云:"《云汉》,仍叔美宣王也。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然考之《竹书纪年》,宣王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间,确有大旱连年之记载,与诗中"饥馑荐臻""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之惨状相合。

祭祀之诚

诗中"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自郊徂宫"等句,可见周人以最隆重的禋祀之礼祭告天地。据《周礼·春官》载,王室遇大灾必行"大雩"之祭,牺牲圭璧耗尽而天不应,正是"圭壁既卒,宁莫我听"的绝望写照。青铜器铭文中亦多见宣王时期祭祀上帝的记载,与诗中"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的虔诚形成鲜明对比。

天人交感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之句,暗合《山海经》旱魃神话。古人认为天灾乃上天警示,《史记·周本纪》载宣王时"灾异屡见",故诗中反复诘问"昊天上帝,宁俾我遯"。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在甲骨文时代已见端倪,至西周更形成系统的天命观。诗中"先祖于摧""父母先祖"等呼告,正是周人"敬天法祖"传统的深刻体现。

政治隐喻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等句,透露出朝堂的焦灼。《诗经原始》指出此诗"非独为旱祷,实周室将衰之兆"。宣王虽称中兴,然晚年确有"不籍千亩"等失德之举。青铜器毛公鼎铭文显示,当时政令已现紊乱,与诗中"散无友纪"的朝政描述隐隐呼应,使得这场天灾更添几分末世悲凉。

文学之光

此诗开创了"以灾异谏君王"的诗歌传统,八章重章叠句,如旱雷阵阵,将"如霆如雷"的恐惧与"忧心如熏"的焦灼交织成震撼人心的乐章。其艺术表现力之强,使三千年后的我们,犹能透过简牍感受到那灼人的热浪与泣血的诘问。

赏析

《云汉》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祈雨禳灾之作,以炽烈的忧患意识与宏阔的宇宙意象,展现了周宣王时期大旱肆虐下君民共同的绝望与挣扎。全诗八章层层递进,将自然灾异与人文信仰交织成震撼人心的史诗画卷。

一、天体意象的宗教隐喻
开篇"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以银河的壮丽流转暗喻天道失常,汉代郑玄《毛诗笺》指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似耀乱也。"璀璨星河本应象征祥瑞,此刻却成为旱灾的视觉投射。这种"以美写哀"的手法,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被赞为"空中著色,加倍渲染"。

二、双重维度的祭祀图景
诗中构建了立体的祭祀场景:"自郊徂宫"体现空间维度上的虔诚,"靡神不宗"展现精神维度的彻底。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特别关注"圭壁既卒"的细节:"玉帛耗尽而天不应,绝望中更见执着"。这种"祭如在"的庄严与"宁莫我听"的诘问形成巨大张力。

三、痛苦意象的感官冲击
"如惔如焚"的灼热,"涤涤山川"的枯竭,构成多感官的灾难图卷。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旱魃为虐"为:"旱神显形,将自然力人格化",这种超现实描写在《诗经》灾害书写中独具震撼力。现代学者余冠英指出"忧心如熏"四字"将心理灼痛转化为嗅觉体验",开创了"通感"修辞的先河。

四、信仰体系的崩塌与重建
从"上帝不临"的质疑到"昭假无赢"的坚持,折射出周人宗教观的深刻矛盾。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虽怨而不敢怼",恰体现"敬天命而重人事"的周文化特质。诗中反复出现的"先祖"意象,在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被解读为"宗法社会最后的心理防线"。

五、集体焦虑的文学表达
末章"有嘒其星"的夜空意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为"星明反衬旱甚"。这种"以晴写旱"的笔法,与首章银河意象形成闭环结构。全诗通过君王视角展现的群体苦难,被钱钟书《管锥编》称为"中国最早的灾难叙事诗",其情感强度在《雅》诗中罕有其匹。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云汉》之什,忧旱之诗也。其词迫,其情哀,几于血泪迸流,令人不堪卒读。'倬彼云汉'二语,仰天长号,先绘惨象;'靡神不举'数章,遍祷群灵,极写焦灼。至'周余黎民,靡有孑遗'等句,直将苍生倒悬之苦,镌刻入骨。"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称赏其艺术表现力:"'涤涤山川'四字,写尽赤地千里之状,较《大雅》他篇尤具画意。旱魃拟人,如惔如焚,非特赋法,实含比兴,此屈子《离骚》'十日并出'之先声也。"

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点出其情感张力:"连用七'旱既大甚',如重锤击磬,层层递进。末章'有嘒其星'忽转清冷笔调,以星空静谧反衬人间焦灼,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早开杜甫'感时花溅泪'之境界。"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论其历史价值:"此篇实为上古灾异文学之典范。其'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的祭祀细节,保存了周人禳灾仪轨;而'父母先祖,胡宁忍予'之诘问,已见《天问》雏形,体现由宗教敬畏向人文质疑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