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云汉》创作背景考
时代之殇
《云汉》一诗,当为西周宣王时期所作。彼时天下大旱,赤地千里,河川枯竭,黎民哀鸿遍野。《毛诗序》有云:"《云汉》,仍叔美宣王也。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然考之《竹书纪年》,宣王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间,确有大旱连年之记载,与诗中"饥馑荐臻""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之惨状相合。
祭祀之诚
诗中"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自郊徂宫"等句,可见周人以最隆重的禋祀之礼祭告天地。据《周礼·春官》载,王室遇大灾必行"大雩"之祭,牺牲圭璧耗尽而天不应,正是"圭壁既卒,宁莫我听"的绝望写照。青铜器铭文中亦多见宣王时期祭祀上帝的记载,与诗中"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的虔诚形成鲜明对比。
天人交感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之句,暗合《山海经》旱魃神话。古人认为天灾乃上天警示,《史记·周本纪》载宣王时"灾异屡见",故诗中反复诘问"昊天上帝,宁俾我遯"。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在甲骨文时代已见端倪,至西周更形成系统的天命观。诗中"先祖于摧""父母先祖"等呼告,正是周人"敬天法祖"传统的深刻体现。
政治隐喻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等句,透露出朝堂的焦灼。《诗经原始》指出此诗"非独为旱祷,实周室将衰之兆"。宣王虽称中兴,然晚年确有"不籍千亩"等失德之举。青铜器毛公鼎铭文显示,当时政令已现紊乱,与诗中"散无友纪"的朝政描述隐隐呼应,使得这场天灾更添几分末世悲凉。
文学之光
此诗开创了"以灾异谏君王"的诗歌传统,八章重章叠句,如旱雷阵阵,将"如霆如雷"的恐惧与"忧心如熏"的焦灼交织成震撼人心的乐章。其艺术表现力之强,使三千年后的我们,犹能透过简牍感受到那灼人的热浪与泣血的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