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周南之地草木葳蕤。猎户的骨笛声穿林而过,惊起雎鸠三两声啼鸣。《野有死麕》的古老歌谣,便在这蕨薇初生的山野间悄然生长。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采诗官行走在召伯采邑的阡陌上。他们听见樵夫用楚调吟唱:"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这分明是《周礼》中"荒政十有二"的遗响。彼时婚聘需以俪皮为礼,青年猎人以麕鹿为贽,白茅为束,正是"委禽奠雁"古礼的山野演绎。那束白茅在风中轻颤,恰如玉人腰间佩帨的流苏。
林间朴樕新发的嫩芽还沾着朝露,如同《礼记·月令》记载的"季春之月,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猎人将新猎的鹿茸与白茅捆扎成束,少女的素手在晨光中如琬琰般生辉。郑玄笺注此诗时曾言:"贞女欲吉士以礼来",而山风却偷听了"舒而脱脱兮"的呢喃——这分明是《诗经》时代特有的含蓄与炽烈。
当暮色染红白茅的穗尖,我们仿佛看见采诗官将这首"淫诗"郑重收入简册。朱熹后来在《诗集传》中皱眉道:"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却不知三千年前的月光下,少女的帨巾正掠过沾露的蒹葭,惊起犬吠声声,化作《国风》中最生动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