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2025年07月05日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佚名

译文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荒野有只死獐子,白茅草将它包起。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少女情窦初开时,俊朗男子来追求。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林中灌木丛丛生,荒野有只死鹿躺。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白茅草紧紧捆扎,少女如玉般纯洁。
舒而脱脱兮!
轻点慢点别着急!
无感我帨兮!
别动我的佩巾呀!
无使尨也吠!
别让狗儿汪汪叫!

词语注释

麕(jūn):獐子,一种小型鹿科动物。
朴樕(pǔ sù):丛生的灌木。
帨(shuì):古代女子佩戴的佩巾。
尨(máng):多毛的狗,泛指狗。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周南之地草木葳蕤。猎户的骨笛声穿林而过,惊起雎鸠三两声啼鸣。《野有死麕》的古老歌谣,便在这蕨薇初生的山野间悄然生长。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采诗官行走在召伯采邑的阡陌上。他们听见樵夫用楚调吟唱:"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这分明是《周礼》中"荒政十有二"的遗响。彼时婚聘需以俪皮为礼,青年猎人以麕鹿为贽,白茅为束,正是"委禽奠雁"古礼的山野演绎。那束白茅在风中轻颤,恰如玉人腰间佩帨的流苏。

林间朴樕新发的嫩芽还沾着朝露,如同《礼记·月令》记载的"季春之月,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猎人将新猎的鹿茸与白茅捆扎成束,少女的素手在晨光中如琬琰般生辉。郑玄笺注此诗时曾言:"贞女欲吉士以礼来",而山风却偷听了"舒而脱脱兮"的呢喃——这分明是《诗经》时代特有的含蓄与炽烈。

当暮色染红白茅的穗尖,我们仿佛看见采诗官将这首"淫诗"郑重收入简册。朱熹后来在《诗集传》中皱眉道:"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却不知三千年前的月光下,少女的帨巾正掠过沾露的蒹葭,惊起犬吠声声,化作《国风》中最生动的音符。

赏析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以狩猎为引,展开一幅上古时期青年男女含蓄而热烈的爱情画卷。诗中"白茅"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既是先秦时期祭祀的洁净之物(《毛传》注"白茅,取絜清也"),又暗喻少女的纯真无瑕。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用白茅包裹猎物,既是远古习俗,又象征着吉士对女子如珍似宝的珍重之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极具层次感。首章"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八字,被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盛赞为"写初民婚恋之绝唱"——"怀春"二字既含自然萌动的生命意识,又带《周礼》所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礼俗底色。第二章"有女如玉"的比喻,与《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形成互文,凸显女子德容兼备之美。

末章女子"舒而脱脱兮"的叮咛,被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三章转笔,如闻其声":"无感我帨"的佩巾意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此为"女子出嫁时所持信物"),与"尨吠"的声响描写构成动静相宜的戏剧性场景。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特别赏析这段心理描写:"将少女既向往爱情又矜持羞涩的矛盾心态,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死麕""朴樕"等山林物象构建野性背景,与"白茅""如玉"的洁净意象形成张力。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提出:"猎人奉献猎物的原始求偶方式,在此已升华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歌母题。"这种原始生命力与礼制约束的微妙平衡,正是《诗经》"乐而不淫"艺术境界的典型体现。

点评

《野有死麕》以极简笔墨勾勒上古婚恋风俗,如一幅淡彩绢本,于素朴中见深致。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此诗若草蛇灰线,三章三境:首章'吉士诱之',猎者以麕为礼;次章'有女如玉',两情相悦之态;末章'舒而脱脱',则闺房密语如闻耳畔。"其评点道出诗作层层递进之妙。

近人闻一多《风诗类钞》独见匠心:"白茅纯束,非止写物,实喻女子贞洁。上古聘礼以鹿,而麕尤难获,青年猎者以死麕白茅献玉人,犹后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也。"此说揭示先秦"贽见礼"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钱钟书《管锥编》拈出末章艺术特征:"'无使尨也吠'五字,真化工之笔。不写云雨而云雨之欢自见,不摹娇嗔而娇嗔之态毕呈,较之《楚辞·招魂》'姱容修态,絚洞房些',更得'羚羊挂角'之趣。"此论点破《诗经》"乐而不淫"的审美境界。

全诗如古琴曲《梅花三弄》,三叠而意转深。首章起兴若泛音清越,次章移情如按音沉郁,末章结响似散音悠远,将先秦青年"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化作永恒的生命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