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伐木

2025年07月05日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佚名

译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砍伐树木叮叮响,鸟儿鸣叫嘤嘤声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从深谷中飞出,迁居到高树上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鸟儿嘤嘤鸣叫,是在寻求同伴的回应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看那鸟儿,尚且懂得寻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何况是人呢,怎能不寻求朋友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神明听到这一切,终将赐予和睦与安宁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伐木声呼呼响,滤出的酒醇香美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备好肥嫩羔羊,快快请来叔伯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宁可他们不来,也非我不尽心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屋里打扫明亮,摆上八盘美食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备好肥壮公羊,快快请来舅父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宁可他们不来,也非我有过错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山坡上砍伐树木,滤出的酒满溢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食器排列整齐,兄弟们都别疏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人们失去情谊,往往因干粮小事结怨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有酒就滤清待客,没酒也要去买来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咚咚地击鼓,翩翩地起舞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趁我闲暇时,共饮这清酒吧

词语注释

丁丁(zhēng zhēng): 拟声词,伐木的声音
嘤嘤(yīng yīng): 拟声词,鸟鸣声
矧(shěn): 况且,何况
酾(shī): 滤酒
藇(xù): 形容酒味醇美
羜(zhù): 小羊羔
簋(guǐ):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餱(hóu): 干粮
愆(qiān): 过错
湑(xǔ): 滤过的清酒
酤(gū): 买酒

创作背景

《小雅·伐木》这首宴饮求友的古老歌谣,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贵族社会的礼乐文化。据《毛诗序》载:"《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揭示了其作为宴飨诗的本质功能——在宗法制度下维系贵族间的情感纽带。

诗中"伐木丁丁"的起兴并非偶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时期大型宫室建筑需"伐木营筑"(《周礼·考工记》),这种集体劳作场景自然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鸟鸣嘤嘤"的意象更暗合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嘤鸣"纹饰,象征贵族间如飞鸟相和的和谐关系。

"酾酒有藇"的宴饮描写,与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酒器群相印证。当时青铜酒器如觚、爵的组合使用,正对应诗中"陈馈八簋"的礼仪场景。而"既有肥羜"的细节,更与《礼记·内则》记载的"膳用六牲"制度吻合,折射出周代"亲亲尊尊"的宗法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的训诫,这与西周中期社会变革相关。随着血缘关系松弛,贵族间争端增多,此诗通过重温宴饮之礼,试图重建"终和且平"的社会秩序。最后"坎坎鼓我"的狂欢场景,恰似宝鸡茹家庄出土的编钟纹饰,凝固了三千年前钟鼓齐鸣的和谐瞬间。

赏析

《小雅·伐木》以斧斫林木之声与鸟鸣相和起兴,构建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丁丁伐木声与嘤嘤鸟鸣形成奇妙共鸣,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叹:"伐木而闻鸟鸣,物理相感,天机自动",幽谷之鸟迁于乔木的意象,被历代注家视为"贤者择主而仕"的隐喻(朱熹《诗集传》),而"求其友声"四字更成为千古呼唤知音的金石之音。

诗中情感如清溪般层层递进。首章以鸟喻人,道出"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的哲思,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此句"言人当以诚信相感,如神明鉴察";次章笔锋转向人间宴饮,"酾酒有藇""陈馈八簋"的铺陈中,可见《毛诗正义》所谓"亲亲之义,饮食之礼"的深意。尤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二句,将主人诚惶诚恐的心态描摹入微,陈奂《诗毛氏传疏》称此"曲尽古人笃于友谊之状"。

末章"兄弟无远"的呼告,将情感推向高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赞赏"有酒湑我"四句的韵律:"连用五个'我'字,如闻击缶踏歌之声"。而"民之失德,乾餱以愆"的警句,被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为"十字说尽世态炎凉",与宴饮欢歌形成深邃对照。全诗最终在"迨我暇矣,饮此湑矣"的余韵中收束,恰如戴君恩《读风臆评》所言:"始乎天籁,终乎人伦,此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旨也。"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水乳交融。鸟鸣求友与人间宴饮互为映照,形成《诗经》特有的"兴观群怨"艺术境界。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析:"《伐木》以物性通人情,'嘤鸣'之喻,遂成中国文学中友谊母题之原型意象。"那穿越三千年的斧声鸟鸣,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孤独灵魂的心弦。

点评

名家点评

《小雅·伐木》一诗,以"伐木丁丁"起兴,其声铿锵,其韵悠扬,如闻空谷传响。钱钟书先生曾评此诗:"鸟鸣求友,人岂无群?物性犹然,人情可知。"诗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二句,实为千古交友之圭臬,飞禽尚且如此,况于万物之灵乎?

朱熹在《诗集传》中独赏其"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之句,谓:"此见朋友相得之乐,可以感通神明。"其说精妙,道出了诗中蕴含的天人感应之理。诗中由自然及人事,由鸟鸣及人声,层层递进,终归于和谐安宁之境。

王夫之《诗经稗疏》则注目于宴饮场景:"'酾酒有藇''陈馈八簋',不独见周人尚礼之俗,更见朋友相待之诚。"诗中"既有肥羜""既有肥牡"等句,铺陈宴饮之盛,非为夸富,实乃见待客之诚,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饮食宴乐,所以通情好也。"

近人闻一多先生独具慧眼,指其"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二句:"非特状歌舞之态,实见宾主相得之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全诗以伐木起,以宴乐终,由劳作而欢聚,由自然而入世,章法井然,意脉贯通。

要之,此诗以鸟鸣喻人情,以宴饮见真诚,三百篇中,最能得"诗可以群"之旨。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总评最为的当:"《伐木》一诗,由物及人,由虚入实,终归于和乐,此正雅诗温厚和平之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