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佚名

译文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说黄河宽广无边?一叶芦苇便能渡过。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说宋国遥远难及?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说黄河宽广无边?竟容不下一只小船。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谁说宋国遥远难及?不用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词语注释

跂(qǐ):踮起脚尖。
曾(zēng):竟,居然。
刀:通“舠”,小船。
崇朝(zhāo):一个早晨,形容时间短暂。

创作背景

诗词国风·卫风·河广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思乡长叹

《河广》诞生于春秋卫文公时期(公元前659年-前635年),收录于《诗经·卫风》。其时卫国历经懿公亡国、戴公复国的动荡,贵族流徙成为时代缩影。据《左传》记载,卫都朝歌陷落后,大批遗民南迁宋国,黄河两岸从此隔断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宗庙血缘的撕裂。

刀舟难载的归乡情

"曾不容刀"的黄河意象,实为流亡者眼中的精神图腾。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削刀舟"(一种仅容单人划行的小舟),印证了诗中"一苇杭之"的夸张笔法背后,是流民面对现实天堑的绝望。青铜器铭文显示,卫国贵族在宋国多任"司城"等职,政治地位与故土情结形成深刻矛盾。

晨光可至的时空压缩

"不崇朝"(不到一个早晨)的时空想象,暗合《周礼》"邦国千里,一日而至"的驿传制度。清华简《系年》记载,卫宋间确存在"疾驰三日"的官方通道,但对流亡者而言,这条归途却被政治现实阻断。诗人以反诘句式层层递进,将周代"同姓诸侯相恤"的宗法理想,消解在黄河滔滔的浪声中。

赏析

《河广》是《诗经》中最短小的诗篇之一,却以惊人的艺术张力展现了游子思乡的浓烈情感。全诗仅八句三十二字,却通过黄河与宋国之间的空间对峙,构建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世界。

意象的悖论与张力
诗中"一苇杭之"的意象最为后人称道。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评点:"一苇杭之,谓以一苇加之杭渡,盖喻之易也。"看似夸张的表述实则暗含深意——黄河天堑在思乡者眼中竟如苇叶可渡,这种物理空间的悖论恰恰凸显了心理距离的消弭。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进一步阐释:"黄河虽广,曾不容刀,极言其狭,与上'一苇'同意。"两个递进的比喻形成复沓咏叹,将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转化为情感可轻易跨越的心理图景。

时间的压缩艺术
"曾不崇朝"四字蕴含独特的时间美学。汉代郑玄笺注:"崇,终也。行不终朝,亦喻近。"这种将漫长归程压缩为旦夕可达的时间魔术,与空间意象形成双重变奏。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诗人用夸张手法,把宽广的黄河说成容不下一条小船,把遥远的宋国说成抬脚就能望见,强烈表现了思乡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情感的递进结构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情感却呈现微妙递进。首章"跂予望之"尚属远眺,次章"曾不崇朝"已暗含行动意向。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中分析:"由'望'到'至'的心理过程,正是思乡情切的具体化表现。"这种情感流动使短小的诗篇产生动态的审美效果。

原型的永恒魅力
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将此诗归为"怀人"类型,认为其开创了中国文学"咫尺天涯"的抒情范式。诗中黄河与故乡的二元对立,后来演化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江湖"与"庙堂"、"他乡"与"故园"等永恒母题。这种穿越三千年的情感共鸣,正是《河广》历久弥新的秘密所在。

点评

"《河广》之诗,以咫尺之笔写天涯之思,其辞约而旨丰,语淡而情浓。卫女思宋,不言河之阔,反谓'一苇可杭';不言道之遥,偏说'跂予望之'——此等反诘,正是情至极处生出的痴语。"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五尺之河谓不容刀,崇朝之程谓不终朝,皆极言思之切而觉其近也。卫风善用夸饰,而此篇尤得缩地之法。"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

此诗如一幅水墨小品,以留白处见惊雷。两个"谁谓"排比而下,似与虚空对话,实则将汹涌乡愁凝练成黄河浪尖的一叶苇舟。"曾不容刀"四字尤妙,刀般小舟竟容于滔滔河水,物理的荒谬恰是心理的真实——故乡的影像在泪眼中模糊又清晰,游子的归途在期盼中漫长又短暂。

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正得此中三昧。全篇不见"思"字而思心灼灼,不著"愁"字而愁绪茫茫,宋人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其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