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虔和

2025年07月05日

礼标荐鬯,肃事祠庭。敬申如在,敢托非馨。

佚名

译文

礼标荐鬯
礼仪彰显,献上芬芳的美酒
肃事祠庭
庄严地祭祀于宗庙之中
敬申如在
虔诚祈愿,仿佛先祖神灵就在眼前
敢托非馨
岂敢借这微薄的祭品表达诚意

词语注释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香酒
馨(xīn):芳香,这里指祭品的诚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虔和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创制《享太庙乐章》,用于祭祀太庙的庄严场合。《虔和》作为其中一章,以"礼标荐鬯,肃事祠庭"开篇,折射出盛唐时期礼乐文明的璀璨光华。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乐章创作时正值"开元之治"鼎盛期,太常寺考订古礼,融合《周礼》"六代之乐"与汉代《安世房中歌》传统。张说在《大唐祀封禅颂》中强调"神人以和"的祭祀理念,与诗中"敬申如在"的虔敬态度一脉相承。

"敢托非馨"四字暗含典故,《尚书·君陈》有"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之语,诗人化用经典,将祭祀仪轨升华为道德诉求。唐代《开元礼》规定太庙祭享需"奠玉帛、进熟、馈食",乐章文本恰与"荐鬯"(灌香酒祭神)、"祠庭"(庙堂仪式)等环节严丝合缝,展现礼乐相济的宏大叙事。

在鎏金铜雀炉升腾的香烟里,在编钟磬管的雅乐中,这首四言诗承载着唐人"慎终追远"的宗法观念,亦成为盛唐气象在礼制文学中的永恒结晶。

赏析

这首《虔和》作为唐代郊庙乐章的代表作,以凝练的十六字构建出庄严肃穆的祭祀空间。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指出:"'礼标荐鬯'四字即勾勒出完整的礼器图谱,鬯酒作为祭祀通神的媒介,其芬芳被赋予'达于渊泉'的象征意义"。

意象系统呈现出由物及神的升维轨迹:

  • "肃事祠庭"通过空间描写营造神圣场域,《周礼·春官》郑玄注所谓"庙中有大室、小室,如生人之居",诗人以建筑实体承载精神信仰
  • "敬申如在"化用《论语·八佾》"祭如在"的典故,钱穆在《论语新解》中特别强调这种"以实感虚"的笔法,使无形之神明获得具象存在感

情感表达具有双重维度:

  1. 仪式层面的敬畏感:"敢托非馨"出自《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清代学者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解读此句体现"祭者诚惶诚恐之心,唯恐精诚未达"
  2. 人性温度的渗透: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唐代祭祀乐章在程式化表达中仍保留人情味,'敢'字的使用使神人对话具有谦卑而真挚的互动性"

艺术特色方面,台湾学者李立信在《唐代郊庙歌辞研究》中总结其"三重浓缩"结构:

  1. 时间浓缩:从准备祭品(荐鬯)到仪式进行(祠庭)的流程压缩
  2. 空间浓缩:由器物到建筑再到神灵存在的垂直空间建构
  3. 情感浓缩:外在肃穆与内在虔诚的二元统一

这种"以礼入诗"的创作方式,正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言:"唐世郊庙乐章,实为《诗经》雅颂传统之复现,而其文字之精简尤有过之"。全篇虽无具体景物描写,却通过礼器、场所与心理活动的三重奏,完成对祭祀文化的诗意编码。

点评

诗词原文:
"礼标荐鬯,肃事祠庭。敬申如在,敢托非馨。"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四语肃穆庄严,如闻钟磬之音。'敬申如在'一句,尤见诚悃贯天地,虚空中若有神灵凭几而听。"

  • 近代学者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提及:"短章而具庙堂气象,'敢托非馨'四字谦卑自牧,深得《诗经》'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之遗韵。"

  • 文学史家郑振铎赞其:"以金石之笔写氤氲之诚,郊庙歌辞中罕见此等精炼之作。肃事祠庭而不滞于物,申敬如在而能超乎形,此乃六朝以降祭祀文学之清响。"

  •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称:"'礼标''肃事'对仗如仪仗森然,而结句以虚写实,香未升而神已至,颇类《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藉'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