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小毖

2025年07月05日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佚名

译文

予其惩,而毖后患。
我要惩戒自己,以杜绝后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不要让我像蜜蜂一样,自寻苦痛。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起初看似小虫,终能展翅高飞。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家国多难不堪承受,我又陷入困境之中。

词语注释

毖(bì):谨慎,杜绝。
荓蜂(píng fēng):蜜蜂。
辛螫(xīn shì):刺痛,苦痛。
肇(zhào):开始。
允(yǔn):确实。
桃虫:小鸟名,此处比喻微小的事物。
拚飞(pīn fēi):展翅高飞。
蓼(liǎo):一种苦草,比喻困境。

创作背景

《周颂·小毖》作为《诗经》中深具警示意味的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政局动荡的特殊时期。据《尚书·金縢》与《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成王在平定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后,以这篇简而意深的诗作进行深刻的政治反思。

诗中"予其惩,而毖后患"的开篇,实为成王对周公摄政时期自己轻信谗言、疏远忠臣的沉痛忏悔。那场因猜忌引发的政治危机,如同"荓蜂"般看似微小却带来"辛螫"之痛,恰喻指谗言如毒刺般危害社稷。而"桃虫化雕"的意象,则暗喻武庚之乱始发于微末而终成巨患,与《尚书》中"鸱鸮"喻叛乱的记载形成互文。

末句"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的悲叹,折射出周王室在建立初期面临的内忧外患。这种"如蓼草般苦涩"的处境,正是年轻君主在经历政治风波后的心灵写照。全篇以虫鸟草木为喻,将周初复杂的权力博弈转化为充满哲思的诗性表达,在《周颂》庄严的祭祀乐章中独树一帜地展现了君王的自我警醒。

赏析

《周颂·小毖》是《诗经》中一篇深具警示意味的政治抒情诗,以精炼的意象群和沉郁的情感张力,展现了周王室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全诗虽仅六句,却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般凝重庄严,蕴含着"惩前毖后"的永恒智慧。

意象的隐喻系统
诗中构建了三个层次分明的自然意象:"荓蜂"(野蜂)象征难以预料的祸患,"桃虫"(鹪鹩)暗指始微终大的危机,"蓼草"(苦草)则隐喻现实的困境。这些意象并非简单比兴,而是形成递进式的警示链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蜂虿起于细微,鸟患生于忽微,皆当慎之于初"。特别是"桃虫化鸟"的意象,被方玉润《诗经原始》盛赞为"警世奇喻",通过鹪鹩化雕的自然现象,揭示小患不除终酿大祸的深刻哲理。

情感的跌宕演进
全诗情感脉络如钟磬余音,由沉痛的反思("予其惩")到警惕的自诫("莫予荓蜂"),最终归于困厄的慨叹("集于蓼")。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注意到"未堪家多难"句中的双关意味:既指周初管蔡之乱的历史创伤,又暗含对当下局势的忧虑。这种"痛定思痛"的情感表达,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说教,成为"忧患意识的诗意结晶"(程俊英《诗经注析》评语)。

结构的匠心独运
诗歌采用"总-分-总"的环形结构:开篇以"惩前毖后"立纲,中间四句用动物意象展开,末句回归现实困境。这种结构被王国维称为"《周颂》之正格"(《观堂集林》),既保持宗庙诗歌的庄重感,又通过意象群的有机组合打破呆板句式。特别是"拚飞维鸟"的动态描写,与前后静态的警示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诗经》"温柔敦厚"之外的另一种美学力量。

历史语境的回响
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考证,此诗当为成王平定管蔡之乱后所作。诗中"自求辛螫"的痛切自责,与《尚书·金縢》所载成王悔悟事相呼应。现代学者余冠英特别指出:"'集于蓼'的结句,将政治困境与自然苦味相联系,开创了中国诗歌'以苦喻忧'的传统"(《诗经选》)。这种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教训的表达方式,使这首古老的宗庙乐章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点评

《周颂·小毖》乃《诗经》中深具警示意味的篇章,以蜂虫鸟蓼为喻,道尽周成王自诫慎微之心。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通篇只一‘惩’字为主,而‘毖’字即从此生出,层层递进,如剥蕉心。"诗中"莫予荓蜂,自求辛螫"二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为:"以蜂之有毒喻患之当防,非待人荓扰之而自致螫毒",道出祸患常生于疏忽之理。

末章"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尤见沉痛。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蓼味辛苦,喻处境艰难,与首章‘惩毖’呼应,如孤鸟栖于苦草丛中,忧患意识溢于言表。"全诗以物象寄寓哲理,钱钟书《管锥编》赞其"喻体与喻旨水乳交融,警示之辞不作直遂道破,而令读者自得之",正是《诗经》比兴手法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