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沬邑郊野,桑叶初肥,麦浪翻青,葑田新绿。卫风裹挟着淇水的湿润拂过阡陌,将《桑中》的旋律糅进采撷者的竹筐。此诗诞生于卫国鼎盛时期,彼时殷商旧俗犹存,男女相悦尚未被周礼全然束缚,《汉书·地理志》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正是这般自由奔放的民风孕育了这首炽热的情诗。
三章复沓间,采唐、采麦、采葑的劳作场景与孟姜、孟弋、孟庸的倩影交替浮现。钱穆《国史大纲》指出,诗中"沬之乡""沬之北""沬之东"的方位变化,暗合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的地理特征。那些在桑林相约、上宫幽会、淇水送别的片段,实则是上古"春社"遗风的诗意呈现——《周礼·媒氏》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古老传统,在卫地的桑荫下仍焕发着生机。
"桑中"意象尤值得玩味。甲骨文中"桑"与"丧"同源,殷人视桑林为通灵之所,而《诗经》时代已演变为爱情圣地。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但觉其情事宛然",恰道出了那些掩映在重章叠句里的秘密:上宫或是社庙建筑,淇水汤汤成为永恒的爱情见证。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日渐抽象时,卫人的歌谣仍保留着人类最本真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