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鄘风·桑中

2025年07月05日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佚名

译文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去哪里采摘菟丝子呀?就在沬邑的乡野啊。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心中思念的是谁呀?是那美丽的孟姜姑娘啊。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约我在桑林深处相会,邀我到上宫缠绵,又送我到淇水岸边依依惜别。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去哪里采摘麦子呀?就在沬邑的北边啊。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心中思念的是谁呀?是那美丽的孟弋姑娘啊。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约我在桑林深处相会,邀我到上宫缠绵,又送我到淇水岸边依依惜别。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去哪里采摘芜菁呀?就在沬邑的东边啊。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心中思念的是谁呀?是那美丽的孟庸姑娘啊。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约我在桑林深处相会,邀我到上宫缠绵,又送我到淇水岸边依依惜别。

词语注释

爰(yuán):疑问代词,何处,哪里。
唐:植物名,即菟丝子,一种寄生蔓草。
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在今河南淇县南。
孟姜:姜姓长女,此处泛指美丽女子。后文“孟弋”“孟庸”同此用法。
桑中:桑林之中,古代常为男女幽会之地。
上宫:楼阁,一说指卫都朝歌的宫殿。
淇:淇水,卫国河流名。
葑(fēng):芜菁,一种蔬菜。

创作背景

暮春的沬邑郊野,桑叶初肥,麦浪翻青,葑田新绿。卫风裹挟着淇水的湿润拂过阡陌,将《桑中》的旋律糅进采撷者的竹筐。此诗诞生于卫国鼎盛时期,彼时殷商旧俗犹存,男女相悦尚未被周礼全然束缚,《汉书·地理志》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正是这般自由奔放的民风孕育了这首炽热的情诗。

三章复沓间,采唐、采麦、采葑的劳作场景与孟姜、孟弋、孟庸的倩影交替浮现。钱穆《国史大纲》指出,诗中"沬之乡""沬之北""沬之东"的方位变化,暗合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的地理特征。那些在桑林相约、上宫幽会、淇水送别的片段,实则是上古"春社"遗风的诗意呈现——《周礼·媒氏》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古老传统,在卫地的桑荫下仍焕发着生机。

"桑中"意象尤值得玩味。甲骨文中"桑"与"丧"同源,殷人视桑林为通灵之所,而《诗经》时代已演变为爱情圣地。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但觉其情事宛然",恰道出了那些掩映在重章叠句里的秘密:上宫或是社庙建筑,淇水汤汤成为永恒的爱情见证。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日渐抽象时,卫人的歌谣仍保留着人类最本真的心跳。

赏析

《鄘风·桑中》以重章叠句的婉转吟咏,勾勒出一幅上古青年男女炽热恋情的生动画卷。三章结构如涟漪般层层荡开,在相似的韵律中递进情感,将相思的甜蜜与幽会的欢愉凝练成永恒的诗意。

田园劳作中的相思意象
"采唐""采麦""采葑"的起兴手法,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为"因时触物,即物抒怀",采摘野菜的日常劳作成为相思的催化剂。沬乡、沬北、沬东的空间转换,暗示着思念随足迹蔓延的绵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指出,这种"劳动与爱情交织"的写法,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重镜像的审美表达
孟姜、孟弋、孟庸的佳人形象,并非实指三位女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认为,这是"诗人虚设之辞,以极形容其慕悦之情"。如同青铜器上的三层纹饰,通过姓名的变换形成情感的复沓之美。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赞赏这种"三叠其章以申意"的结构,使情感表达产生"回环跌宕"的韵律感。

桑中幽会的空间诗学
"桑中—上宫—淇上"的约会路线,构建了上古时期的爱情地理。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阐释:"桑林乃社祭之所,上宫或为庙堂,淇水则为送别之地"。这三个空间节点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桑林相会的隐秘欢愉(朱熹《诗集传》谓"桑间濮上之音")、上宫约会的庄重仪式感、淇水送别的依依眷恋。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中称此结构为"爱情三部曲的空间蒙太奇"。

炽烈而含蓄的情感张力
全诗无一字直抒胸臆,却通过动作描写传递灼热情感。"期""要""送"三个动词,被钱钟书《管锥编》赞为"三幕剧般的动态呈现"。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分析道:"看似平铺直叙的约会过程,实则在重章复唱中暗含情欲的升温曲线"。这种"乐而不淫"的表达方式,正是孔子所称道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永恒的人性回响
法国汉学家葛兰言在《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指出,这首诗"将季节轮回与生命悸动完美融合"。三章植物从唐(菟丝子)到麦再到葑(蔓菁)的更替,暗合农事时序,而永恒不变的是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种穿越三千年的情感共鸣,使得《桑中》成为中华爱情诗学的元典之一,其重章叠句的形式更开创了后世民歌"一唱三叹"的抒情范式。

点评

《鄘风·桑中》以复沓叠唱之姿,绘就一幅上古情爱画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三章一意,特换韵耳。而古人不以为嫌,正以愈复愈妙,愈复愈韵。"此诗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实则暗喻采摘情爱之果,诚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此诗之兴,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诗中"桑中""上宫""淇上"三地,构筑出完整的幽会场景。朱熹《诗集传》虽以礼教视角批评"此淫奔者自叙之辞",却也不得不承认"其民俗淫乱,至于如此"的生动写照。而现代学者闻一多《风诗类钞》则独具慧眼:"桑林本是社树,上宫即社庙,此实远古高禖祭祀之遗风,男女相诱,原为祈嗣仪式。"

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拈出"期""要""送"三字:"三动词如连环钩锁,将幽会过程写得摇曳生姿。'期'是预约的悸动,'要'是相逢的炽热,'送'是别离的缠绵,六字尽风流。"而"孟姜""孟弋""孟庸"的变换,徐志摩在《诗经研究》中解读为:"非实指三人,乃诗家'虚数'之法,犹言'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特以重章叠句增其韵律之美耳。"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吴闿生《诗义会通》点破:"通篇皆虚想之词,不必实有其事。诗人若在桑中、上宫间徘徊,淇水汤汤中,但见情思流淌,不见人影幢幢。"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赞:"三百篇中,未有如此缱绻悱恻而复沓空灵者,真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