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武

2025年07月05日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佚名

译文

於皇武王!
啊,伟大的武王!
无竞维烈。
你的功业无与伦比。
允文文王,
文王德行高尚,
克开厥后。
为后代开创基业。
嗣武受之,
武王继承遗志,
胜殷遏刘,
战胜殷商,制止暴虐,
耆定尔功。
最终成就你的伟业。

词语注释

於(wū):叹词,表示赞美。
竞:强盛,匹敌。
烈:功业。
允:确实,诚然。
克:能够。
厥(jué):其,他的。
嗣(sì):继承。
遏(è):制止。
刘:杀戮,暴虐。
耆(zhǐ):致,达到。

创作背景

周颂·武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颂歌

《周颂·武》诞生于西周初年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镌刻着周人克商建国的集体记忆。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浸润着殷商的血色,这首颂诗已用铿锵的韵脚,将牧野之战的雷霆化作庙堂雅乐。据《礼记·乐记》记载,此篇本为《大武》乐章第二章,伴着"夹振之而驷伐"的武舞,在镐京的宗庙里回荡出开国气象。

文武之道的史诗映照

诗中"允文文王"与"於皇武王"的并置,暗合青铜器何尊铭文"文王受命,武王既克大邑商"的历史叙事。文王"克开厥后"的奠基与武王"胜殷遏刘"的征伐,构成周人建国史诗的双璧。清华简《系年》揭示的"三监之乱"背景,更让"耆定尔功"的赞颂透露出政权初建时刀光剑影的余温。

宗庙仪轨中的艺术升华

在《周书·世俘》记载的"荐俘殷王鼎"仪式中,这首颂诗可能首次唱响。其四言句式如编钟般庄重,"遏刘"(止杀)的用典暗合《尚书·武成》"偃武修文"的政治宣言。当巫祝摇动玉戚,舞者执干戚而舞,诗句便成为连接神圣记忆与现实权力的仪式媒介,将血腥征伐升华为天命所归的文明叙事。

赏析

《周颂·武》以炽烈的颂赞笔调,镌刻下周王朝开国的壮丽史诗。诗中"於皇武王"的惊呼式起笔,如青铜编钟骤然敲响,将武王克商的赫赫功勋凝铸成永恒的礼乐符号。

意象的崇高性
"无竞维烈"四字构建出双重意象:既见烽火狼烟中"革车三百虎贲三千"的战争场面(《史记·周本纪》),又暗含"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经·商颂》)的王者威仪。学者程俊英指出,此句"以否定之否定强化武王的无可比拟",在简练的颂体中实现意象的极致升华。

情感的层递结构
从"允文文王"的深情追慕,到"嗣武受之"的庄严传承,最终在"耆定尔功"达到情感巅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推崇这种"三叠式颂赞结构":文王的德政奠基(文德)—武王的武力承续(武功)—天命的终极确认(功成),形成环环相扣的情感链条。

礼乐文明的密码
"胜殷遏刘"暗藏周人独特的战争伦理。《郑笺》释"遏"为"止",揭示出武王伐纣"壹戎衣而天下定"(《尚书·武成》)的深层意义——非为杀戮,而在止杀。现代学者李山认为,这正是周人"以兵戈行天道"的礼乐思想萌芽,在血腥征伐中注入人文关怀。

颂诗艺术的典范
全篇七句二十八字的精妙设计,被王国维称为"颂体之极则"(《观堂集林》)。"耆定尔功"的戛然而止,恰似青铜器上蟠螭纹的收束,在最辉煌处留下余韵。这种"颂不忘规"的笔法,后来发展为《诗经》"卒章显志"的经典范式。

点评

《周颂·武》乃《诗经》中祭祀周武王的庙堂乐章,其辞简而意深,气雄而韵远。清代经学大师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评曰:"'於皇武王'四字,如黄钟大吕,先声夺人。'无竞维烈'一句,已尽镐京钜业。"此言诚哉,开篇即以叹词"於"字领起,如金声玉振,将对武王的崇敬推向极致。

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点明其结构之妙:"此诗章法谨严,首赞武王之烈,次溯文王之文,终言克商之功,如鼎足三分,缺一不可。"诗中"允文文王"与"嗣武受之"二句,尤见周人"文武相继"的治国理念。近人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称赏"胜殷遏刘"四字:"'遏刘'者,止杀也。牧野之战而能言'止杀戮',此周人以仁易暴之微旨,非独纪功而已。"

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别裁》中独具慧眼:"'耆定尔功'之'耆'字最耐咀嚼,既含'致'之完成义,又具'耆老'之尊崇感,一字双关,可见庙堂颂诗用字之精审。"全诗二十七字而包举开国气象,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武》颂不侈陈斧钺,而克商安民之志自见,此所谓'大音希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