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将仲子

2025年07月05日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佚名

译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仲子啊,请你别跨进我家的巷子,别折断我种的杞树。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哪里是舍不得树?是怕我父母责骂。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你虽让我牵挂,可父母的训斥也让我害怕。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仲子啊,请你别翻越我家的墙,别折断我种的桑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哪里是舍不得树?是怕兄长们说闲话。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你虽让我思念,可兄长的责备也让我心慌。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仲子啊,请你别闯进我家的园子,别折断我种的檀树。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哪里是舍不得树?是怕邻里流言纷纷。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你虽让我眷恋,可众人的闲话也让我惊心。

词语注释

将(qiāng):愿,请。
逾(yú):越过。
树杞(qǐ):种植的杞树。
树桑:种植的桑树。
树檀(tán):种植的檀树。

创作背景

暮春的郑国郊野,棠梨初结青果,桑叶已肥如掌。一位采桑女子倚着土墙,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灯火,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三日前仲子翻越杞树时遗落的信物。晚风掠过檀木新枝,将她的叹息揉碎在《将仲子》的复沓吟唱里。

周礼的阴影正笼罩着公元前7世纪的郑国大地。彼时郑庄公虽以"春秋小霸"之势崛起,宗法制却如密织的罗网束缚着民间情愫。竹简记载的"郑风淫"(《汉书·地理志》)背后,实则是青年男女在礼教与情欲间的艰难斡旋。诗中反复出现的"树杞""树桑""树檀",恰是周代"树之榛栗,椅桐梓漆"(《鄘风·定之方中》)的民间缩影,每株树木都隐喻着严整的宗族秩序。

当仲子逾里时折断的杞树枝,实为触碰了"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周礼·地官》)的基层建制;翻越的桑墙,则象征着"蚕月条桑"(《豳风·七月》)的农耕伦理。女子三章递进的劝阻,从"畏我父母"到"畏人之多言",恰似《礼记·坊记》"故君子礼以坊德"的生动注脚。而"仲可怀也"的私语,又让青铜器铭文般冷硬的礼法制度,透出丝帛般的柔软温度。

考古发现的郑国陶器上,常见桑树与青年男女的彩绘纹样。这些与《将仲子》同时代的遗存,诉说着在宗庙钟磬声之外,还有多少心跳被压抑在夯土城墙之下。那个总在月夜逾墙的少年或许不知,他折断的每根枝条,都在诗经的河流里生长了两千余年,至今仍在沙沙作响。

赏析

这首古老的歌谣以复沓的章法和递进的意象,勾勒出一位少女在礼教约束与爱情渴望间的矛盾心绪。每章以"将仲子兮"的温柔呼唤起笔,如同月光下轻叩窗棂的私语,却在转瞬间化作"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的层层阻隔。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杞、桑、檀三木之设,非止实物,实为礼教藩篱之象征",那些被攀折的树枝,恰似少女被世俗目光刮伤的心。

"岂敢爱之"四字堪称诗眼,吴闿生《诗义会通》评其"婉而多讽",表面否认情意,实则将"仲可怀也"的思念衬得愈发灼热。三个"畏"字如重鼓连敲,从父母到诸兄再到邻人,社会舆论的压力如影随形。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特别赞赏这种"恐惧的扩散"手法:"由亲及疏的递进,揭示出周代宗法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全面压制"。

最动人的是每章末句的转折。朱熹《诗集传》谓之"拒之愈严而情愈笃",少女在重申戒律后总忍不住吐露心曲,这种矛盾语法创造出巨大的情感张力。方玉润《诗经原始》惊叹:"'可怀'与'可畏'的拉锯,正是千古情爱悲剧的雏形"。那些被反复摩挲的树杞、树桑、树檀,在毛亨传郑玄笺的解读里,都成了爱情信物的原始意象。

全诗如一组蒙太奇镜头:翻越的墙垣,折断的枝条,黑暗中闪烁的眼睛,最终凝结为"人之多言"的集体凝视。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揭示其现代性:"当个体情感遭遇群体道德,诗歌便成了最早的存在主义宣言"。三章重章叠句间,我们看见一个灵魂在竹简上刻下的永恒困境——越是明亮的爱恋,越要披上拒绝的铠甲。

点评

《将仲子》一诗,以婉转之笔写尽少女情思与礼教桎梏之矛盾,诚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语语是拒,实字字是招,蕴藉风流,特具神韵。"诗中"无逾""无折"的劝阻与"仲可怀也"的私慕形成微妙张力,恰似朱熹《诗集传》**所言:"辞虽拒之,意实与之。"

钱钟书《管锥编》独见其心理刻画之妙:"'畏'字三叠,如闻叹息;'怀'字三复,如见低徊。一惧一爱,曲尽小儿女踌躇之态。"而闻一多更点明其社会意义:"以杞、桑、檀为喻,非独惜物,实见周礼约束下,草木皆成礼教之藩篱。"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顾随《诗经讲记》**的点评:"每章递进,由父母而诸兄而路人,如涟漪层层推开,终将私情淹没于世俗洪流。此中悲怆,正在'岂敢爱之'四字——非不爱也,是不能也。"诗中重章叠句间,分明听得见两千年前那声欲说还休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