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赤郊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青阳节谢,朱明候改。靡草凋华,含桃流彩。
簴列钟磬,筵陈脯醢。乐以迎神,神其如在。

佚名

译文

青阳节谢,朱明候改
春天的时光已逝,炎夏的节气到来
靡草凋华,含桃流彩
柔弱的草花凋零,樱桃却绽放光彩
簴列钟磬,筵陈脯醢
钟磬在架子上排列整齐,宴席上摆满肉脯和酱醢
乐以迎神,神其如在
奏乐以迎接神明,愿神明仿佛真的降临

词语注释

青阳:指春天
朱明:指夏天
靡草:柔弱的小草
含桃:樱桃的古称
簴(jù):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
脯醢(fǔ hǎi):肉脯和肉酱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赤郊迎神创作背景

暮春的残红渐次零落,炎夏的序曲已在南风中悄然铺展。当《礼记·月令》记载的"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物候更迭之际,唐代太常寺乐工们正以赤色旌幡为引,筹备着这场沟通天人的神圣乐章。

"青阳节谢,朱明候改"二句,暗合《尔雅·释天》"夏为朱明"的记载,昭示着天子率百官于南郊迎夏的庄严时刻。彼时朱雀七宿正悬于南方天际,司掌炎帝与祝融的赤精之君将享祀于垒土而成的赤色祭坛。乐悬簨虡上错金钟玉磬的陈列,恰如《周礼·春官》"凡乐事,大祭祀宿悬"的古老仪轨重现,而笾豆中脯醢的馨香,则与《诗经·楚茨》"苾芬孝祀"的祭祀传统遥相呼应。

诗人以"靡草凋华"暗写《吕氏春秋》"孟夏之月……靡草死"的物候定律,而"含桃流彩"则化用《礼记·月令》"羞以含桃"的祭品规制。当编钟奏响《云门》古调的变徵之声,那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用享孝于神明"金文仿佛在音波中苏醒——这不仅是李唐王朝对《大唐开元礼》的严格执行,更是自《诗经·周颂》以来,华夏民族"以乐致神"的集体记忆在盛唐的璀璨回响。

乐工们峨冠博带,在十二和之乐的旋律中踏着《咸池》古舞的遗韵。他们深知,当"神其如在"的祝祷随烟升腾时,那些《左传》所谓"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的古老神祇,将穿越《汉书·郊祀志》记载的"赤帝耀魄宝"传说,降临在这片被《周易》称为"离位"的赤色疆土之上。

赏析

暮春向初夏的过渡时节,天地间正上演着一场静默的仪式。青阳的温柔渐次退场,朱明的热烈悄然接替,这不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生命韵律的流转。诗人以"靡草凋华"四字勾勒出野草褪去春装的静美姿态,而"含桃流彩"则让樱桃的红艳成为祭祀画卷中最生动的笔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意象并置形成了"逝去与新生"的辩证美学,暗合《礼记》中"春生夏长"的宇宙观。

当青铜簴架托起钟磬的庄严,当祭筵陈列着脯醢的虔诚,整个迎神场景便具有了多重审美维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特别赏析此处器物描写,认为"簴列钟磬"体现着《周礼》"以金奏示敬"的礼制精神,而粗粝的钟磬与精致的脯醢构成质感对比,恰如唐代宫廷画家吴道子笔下"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构图智慧。

最动人的莫过于"乐以迎神,神其如在"这八字结语。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析其中蕴含的期待与忐忑:乐舞既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又是心灵距离的丈量。北京大学《唐代礼乐文学研究》特别强调,这种"如在"的模糊表达,既保持了对神灵的绝对敬畏,又透露出唐人"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精神,与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哲学观遥相呼应。

整篇乐章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唐代壁画,在朱砂与石绿的色彩碰撞中,我们看见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生命循环的礼赞。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评论精准指出:这短短三十二字,实则是用文学重构了《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宏大命题。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青阳''朱明'之对,不独时序精确,更见天地代谢之象。'靡草''含桃'句,以草木荣枯暗合祭祀肃穆,笔致空灵中含凝重,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郊庙歌辞贵在庄雅,此篇'簴列钟磬,筵陈脯醢'八字,将典制器物写得渊静有度,而'乐以迎神'一转,顿使肃穆之境生出灵动之气,犹见汉魏遗响。"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末句:"'神其如在'四字最妙,虚处传神。既合祭祀'祭神如神在'之旨,复以不确定语气营造缥缈之境,与李长吉'画栏桂树悬秋香'同一机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