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访落

2025年07月05日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佚名

译文

访予落止
我初登王位之时
率时昭考
遵循先父的明德
於乎悠哉
啊,道路多么漫长
朕未有艾
我尚无治理经验
将予就之
让我努力靠近先王之道
继犹判涣
继承却又感到迷茫
维予小子
我这个年轻人
未堪家多难
难以承受家国多难
绍庭上下
继承先王在朝廷上下的功业
陟降厥家
升降于家族之中
休矣皇考
伟大啊,我的先父
以保明其身
保佑我自身安康

词语注释

艾(yì):治理,经验
判涣(pàn huàn):分散,迷茫
陟降(zhì jiàng):升降,指处理政务

创作背景

周颂·《访落》者,成王嗣位而告庙之什也。其辞恳恻,其意深远,盖践祚之初,幼冲临朝,惴惴然如涉春冰,故以昭考武王为仪范,而自陈其未堪多难之怀。

考《尚书·周官》载:"王新即政,始告庙",正与此诗相发明。当是时,三监未平,管蔡流言,周公虽摄政,而四方之耳目犹疑。成王以冲龄嗣大统,乃于庙中追武王之烈,言"率时昭考",欲踵其明德;复叹"朕未有艾",自伤年少未更事。其"继犹判涣"之语,尤见嗣位之初,政令未一之状,如《逸周书》所谓"王初服,若金在砺"。

诗中"陟降厥家"四字最可玩味,《毛传》云:"陟降,上下也",盖指神灵往来护佑。此与西周青铜器铭文常见"严在上,翼在下"之语相契,足见周人以祖先神灵为政治合法性之源。末章"休矣皇考"之呼告,非独孝思,实乃幼主在"家多难"之际,求先王英灵"保明其身"之政治宣言。

《访落》者,非徒颂也,实乃周初权力交接之珍贵实录。其文虽简,而一个在祖先阴影与现实际遇间寻求平衡的年轻君主形象,已跃然简牍之间。

赏析

《周颂·访落》是《诗经》中一篇深具政治与情感张力的颂诗,以新君嗣位时的忧思与决心为核心,展现了周人对先祖德业的追慕与自我鞭策。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凝重而崇高的精神图景。

一、意象的仪式性与象征性
诗中"访予落止,率时昭考"以祭祀场景开篇,"昭考"指英明的先父(郑玄注),"陟降厥家"则化用先祖神灵升降于庭的宗教意象(孔颖达疏)。这些意象既是对宗庙仪式的实录,又暗喻政治权力的神圣传承。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陟降'二字,实赅天人相与之际",凸显了周人以天命维系王权的思想。

二、情感的矛盾与升华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的叹息,揭示新君面对重任的惶惑(朱熹《诗集传》谓"言忧之远而未有止也")。但笔锋随即转折,"将予就之,继犹判涣"展现迎难而上的决心,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句"有履薄临深之惧,复具夙夜匪懈之忱"。末章"休矣皇考"的呼告,既含孺慕之情,又寄寓着以先德自励的深意。

三、政治抒情的典范性
此诗开创了"嗣王告庙"题材的书写范式。王国维《观堂集林》论周颂时特别强调其"美盛德之形容"的特质,而此篇尤以"未堪家多难"的坦诚,打破了颂诗常有的浮夸,呈现出"敬慎与担当并存"的君主形象(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绍庭上下"的庭阶意象,更被陈子展《诗经直解》解读为"明继序不忘,明保其身之道"的政治隐喻。

全诗以简奥的辞章承载厚重的礼乐精神,在忧惧与坚定的情感波动中,完成了对周代"敬天法祖"政治伦理的诗性表达。正如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所言:"颂之至美者,不在夸功,而在其诚惶诚恐之中,自有一段精神贯注。"

点评

《周颂·访落》以深婉的笔触勾勒出周成王嗣位时的惶惑与坚毅,诚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所言:"此篇如初春薄冰,既见新主战兢之态,复显承祧庄肃之心"。诗中"访予落止,率时昭考"二句,钱钟书《管锥编》评为"以落叶喻政权更迭,取象于微而托意于巨",道出嗣君如秋叶飘零般的不安与对先王典范的追摹。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之叹,令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联想到"稚子夜行,既畏前路之茫茫,复恐负长者之灯烛",其声口之真切,使三千年后读者犹见少年天子在宗庙阴影中攥紧衣角的指节。而"绍庭上下,陟降厥家"的庙堂仪轨描写,朱熹《诗集传》独具慧眼:"非徒述礼也,实乃以升降台阶之劳,喻治国如履薄冰之艰"。

末章"休矣皇考"的呼告,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比之于古希腊悲剧中的祷词:"其辞愈恭,其心愈苦,如负薪之樵夫对山而歌,非求回响,惟证此心"。全篇将政治叙事转化为心灵史诗,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谓"颂中带风,肃穆处偏生摇曳,此西周文章最耐咀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