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泰山乐章·豫和》的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出发,千乘万骑浩荡东行,于十一月抵达泰山脚下。这场被后世称为"开元封禅"的盛典,实则是盛唐气象的巅峰写照。玄宗登临岱顶时,云海翻涌如万国衣冠拜冕旒,群臣献上的《豫和》乐章,便在这天地交泰之际诞生。
乐章开篇"款泰坛,柴泰清"六字,暗合《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的典故。玄宗命张说改制礼乐,将传统四言诗与楚辞体相糅,正如其"道光明"的政治理想——既承周礼之雅正,又取楚风之瑰丽。太常寺乐工以宫悬之乐奏响时,编钟鎛磬与泰山松涛共鸣,恰应了"骑日月,陪列星"的恢弘意象。
"九歌叙,万舞翔"二句,实为对开元盛世的艺术凝练。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封禅仪仗中的《九功舞》由六十四名童子演绎,暗合《周易》六十四卦之数。而"肃振振,铿皇皇"的乐声描写,正与1971年陕西出土的唐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錾刻的乐舞纹样相印证,展现盛唐"八音克谐"的礼乐体系。
乐章末章"华夷志同,笙镛礼盛"道出玄宗"天可汗"的政治抱负。敦煌遗书P.2555卷《封禅颂》残卷显示,当时确有吐蕃、突厥等使节参与大典。这种"山川遍礼"的包容,恰是"澹神心,醉皇灵"的深层注脚——通过封禅将多元文化纳入华夏礼乐体系,实现"寰宇谧,太阶平"的治世图景。
《豫和》作为唐代三大礼乐《大唐雅乐》的核心篇章,其"正斯一德"的创作理念,实则是以音律重构天人秩序。日本正仓院所藏唐金银平文琴上"至诚与邻"的铭文,与乐章形成跨时空呼应,见证着这场封禅大典如何通过诗乐,将瞬间的仪式升华为永恒的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