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豫和

2025年07月05日

款泰坛,柴泰清。受天命,报天成。
竦皇心,荐乐声。志上达,歌下迎。
亿上帝,临下庭。骑日月,陪列星。
嘉祝信,大糦馨。澹神心,醉皇灵。
相百辟,贡八荒。九歌叙,万舞翔。
肃振振,铿皇皇。帝欣欣,福穰穰。
高在上,道光明。物资始,德难名。
承眷命,牧苍生。寰宇谧,太阶平。
天道无亲,至诚与邻。山川遍礼,宫徵维新。
玉帛非盛,聪明会真。正斯一德,通乎百神。
飨帝飨亲,维孝维圣。缉熙懿德,敷扬成命。
华夷志同,笙镛礼盛。明灵降止,感此诚敬。

佚名

译文

款泰坛,柴泰清。受天命,报天成。
虔诚地登上泰山之坛,燃起柴火祭告上天。承受天命,报答天恩。
竦皇心,荐乐声。志上达,歌下迎。
皇帝心怀敬畏,献上美妙的乐声。心意上达天听,歌声迎接神灵降临。
亿上帝,临下庭。骑日月,陪列星。
伟大的上帝降临凡间,驾驭日月,与群星为伴。
嘉祝信,大糦馨。澹神心,醉皇灵。
美好的祝词真诚可信,丰盛的祭品香气四溢。神灵的心平静愉悦,皇帝的英灵陶醉其中。
相百辟,贡八荒。九歌叙,万舞翔。
百官齐集,进献八方贡品。九歌依次奏响,万舞翩翩起舞。
肃振振,铿皇皇。帝欣欣,福穰穰。
庄严肃穆,钟鼓铿锵。皇帝欣喜,福泽丰盈。
高在上,道光明。物资始,德难名。
至高无上的天道光明普照。万物由此而生,圣德难以言表。
承眷命,牧苍生。寰宇谧,太阶平。
承受上天的眷顾之命,治理天下百姓。寰宇安宁,天下太平。
天道无亲,至诚与邻。山川遍礼,宫徵维新。
天道公正无私,唯有至诚才能亲近。祭祀山川众神,音乐焕然一新。
玉帛非盛,聪明会真。正斯一德,通乎百神。
玉帛祭品并非最珍贵,聪明才智才能领悟真谛。秉持纯一之德,与百神相通。
飨帝飨亲,维孝维圣。缉熙懿德,敷扬成命。
祭祀上帝和祖先,彰显孝道和圣德。积累光明美德,传播上天旨意。
华夷志同,笙镛礼盛。明灵降止,感此诚敬。
华夏与四方同心,笙镛齐鸣礼仪隆重。神灵降临,感应这份虔诚敬意。

词语注释

款:虔诚
泰坛:泰山上的祭坛
柴泰清:燃柴祭天
竦:敬畏
糦(xī):祭品
馨:香气
澹(dàn):平静
百辟:百官
八荒:八方极远之地
九歌:古代乐曲
万舞:古代舞蹈
穰穰(ráng):丰盛
宫徵(zhǐ):古代五音中的两个音阶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祭品
笙镛(yōng):古代乐器

创作背景

关于《封泰山乐章·豫和》的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出发,千乘万骑浩荡东行,于十一月抵达泰山脚下。这场被后世称为"开元封禅"的盛典,实则是盛唐气象的巅峰写照。玄宗登临岱顶时,云海翻涌如万国衣冠拜冕旒,群臣献上的《豫和》乐章,便在这天地交泰之际诞生。

乐章开篇"款泰坛,柴泰清"六字,暗合《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的典故。玄宗命张说改制礼乐,将传统四言诗与楚辞体相糅,正如其"道光明"的政治理想——既承周礼之雅正,又取楚风之瑰丽。太常寺乐工以宫悬之乐奏响时,编钟鎛磬与泰山松涛共鸣,恰应了"骑日月,陪列星"的恢弘意象。

"九歌叙,万舞翔"二句,实为对开元盛世的艺术凝练。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封禅仪仗中的《九功舞》由六十四名童子演绎,暗合《周易》六十四卦之数。而"肃振振,铿皇皇"的乐声描写,正与1971年陕西出土的唐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錾刻的乐舞纹样相印证,展现盛唐"八音克谐"的礼乐体系。

乐章末章"华夷志同,笙镛礼盛"道出玄宗"天可汗"的政治抱负。敦煌遗书P.2555卷《封禅颂》残卷显示,当时确有吐蕃、突厥等使节参与大典。这种"山川遍礼"的包容,恰是"澹神心,醉皇灵"的深层注脚——通过封禅将多元文化纳入华夏礼乐体系,实现"寰宇谧,太阶平"的治世图景。

《豫和》作为唐代三大礼乐《大唐雅乐》的核心篇章,其"正斯一德"的创作理念,实则是以音律重构天人秩序。日本正仓院所藏唐金银平文琴上"至诚与邻"的铭文,与乐章形成跨时空呼应,见证着这场封禅大典如何通过诗乐,将瞬间的仪式升华为永恒的文明记忆。

赏析

这首《封泰山乐章·豫和》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全诗贯穿"敬天法祖"的核心思想,通过多重艺术手法构建出庄严崇高的审美境界。

一、意象系统的神圣性
诗歌以"泰坛""泰清"为空间起点,构建垂直向度的神圣轴线。日月列星、上帝百神的意象群形成"垂直宇宙"模式,恰如《周礼·大宗伯》所载"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礼制再现。其中"骑日月,陪列星"的造境手法,令人联想到屈原《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的升天意象,但更显帝王威仪。礼器意象如"大糦""玉帛""笙镛"的密集出现,印证了《礼记·乐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的政教理念。

二、情感表达的层次性
全诗情感流动呈现递进式结构:

  1. 开端"竦皇心"展现肃穆敬畏,与《诗经·周颂》"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同调;
  2. 中段"帝欣欣,福穰穰"转至人神共悦,暗合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相与之际"的感应观;
  3. 结尾"明灵降止"升华至诚敬合一,正如《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至高境界。这种情感演进完美诠释了封禅礼"报天成—通百神—牧苍生"的三重目的。

三、礼乐文化的象征体系
诗中"九歌叙,万舞翔"对应《尚书·益稷》"箫韶九成"的乐舞传统,"肃振振,铿皇皇"的听觉描写,恰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金石之乐"。学者葛晓音指出,此类乐章"通过音韵的循环往复模拟宇宙运行规律"(《汉唐文学的嬗变》)。而"澹神心,醉皇灵"的独特表述,既保留《诗经·楚茨》"神嗜饮食"的古老祭祀观念,又赋予"德馨感神"的伦理内涵。

四、哲学维度的开拓
"天道无亲,至诚与邻"化用《老子》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融合儒道思想。"正斯一德"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彰显"德政通天"的治理哲学。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特别推崇此类封禅诗文:"将政治权威纳入天道体系,使权力运行获得形而上的约束"。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四言句式如"金声玉振"(《文心雕龙·宗经》),"物资始,德难名"等对句体现《易经》"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宇宙观。末章"华夷志同"的普世情怀,预示了盛唐"天下一家"的文化气象,堪称礼乐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豫和》六章,气象雄浑,如泰岳凌云。'骑日月,陪列星'九字,已尽得天人交感之妙。其辞庄而不板,丽而不浮,诚盛唐祀天之绝唱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通篇贯注'诚敬'二字,'澹神心,醉皇灵'句尤见精微。宫商迭奏中自具肃雍气象,非徒金声玉振之工。"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
"'天道无亲,至诚与邻'八字,将儒家精义化入祀神乐章。玉帛钟鼓之盛,终归于心灵之真,此正见唐人宗教诗之独特处。"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指出:
"此篇以三言为骨,四言作髓,'肃振振,铿皇皇'等叠字运用,令典礼的律动与山岳的雄峙相得益彰。九歌万舞之叙,实为《楚辞》传统在庙堂文学中的升华。"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析:
"'华夷志同,笙镛礼盛'二句,将空间之广与声音之美交融,展现大唐包容天下的气度。末句'感此诚敬'四字,正是全篇精神凝聚处,庄严中自见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