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酌

2025年07月05日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佚名

译文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啊,辉煌的王师,遵循时机韬光养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如今光明普照,因此大获吉祥。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我荣幸地承受,勇武之王的功业。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传承延续不断,唯有您公正的典范。

词语注释

於(wū):叹词,表示赞美。
铄(shuò):辉煌,光明。
晦(huì):昏暗,这里指韬光养晦。
纯熙(chún xī):纯粹的光明。
介(jiè):吉祥,大福。
龙(lóng):通“宠”,荣幸。
蹻蹻(jué jué):勇武的样子。
造(zào):功业,成就。
嗣(sì):继承,延续。
公(gōng):公正。

创作背景

周颂·酌的创作背景

《周颂·酌》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用以歌颂周武王的武功与德政。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际。

历史背景
商纣暴虐,天下离心。周武王秉承天命,率仁义之师东征,于牧野之战大败商军,一举克商。《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此诗所言"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正是称颂武王之师威武光明,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诗旨解析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一句,既赞周室德运昌明,又暗指伐纣乃顺天应人之举。《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可见此诗或为《大武》乐章之一部,用于宗庙祭祀,以昭武王之功。诗中"蹻蹻王之造"(勇武的王者功业),正是对武王开创伟业的生动写照。

文化意蕴
末句"实维尔公允师"(唯有您能公正统帅天下),既是对武王的追慕,亦隐含周公"以德配天"的政治理想。西周以"敬天保民"为纲,此诗通过颂扬武王,实则寄托了周初统治者对"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深刻认知。

全诗简奥庄严,字里行间流动着青铜器铭文般的凝重与钟鼎之声的恢弘,堪称周人开国史诗的璀璨片段。

赏析

《周颂·酌》是《诗经》中一首短小精悍的颂诗,以简练的语言歌颂了周武王的功绩和德行。全诗仅八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力量。

意象的运用
诗中"王师"、"纯熙"、"大介"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光明而庄严的战争场景。"王师"象征着正义之师,"纯熙"则描绘了光明的景象,暗示着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大介"一词,据《毛诗正义》解释为"大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正义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情感的抒发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庄严而热烈的。开篇"於铄王师"一句,以感叹词"於"起头,直接抒发了对王师的赞美之情。"遵养时晦"则体现了武王的智慧与韬略,在晦暗之时积蓄力量。随着"时纯熙矣"的转折,情感由内敛转为外放,欢欣鼓舞之情溢于言表。结尾"实维尔公允师"更是将这种崇敬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武王德行的由衷钦佩。

权威赏析

  1. 朱熹在《诗集传》中评价此诗:"此颂武王之诗,言其初有於铄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皆晦。"指出了武王韬光养晦的智慧。

  2.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短章促节,而神味自永。"道出了此诗虽短小却意蕴悠长的艺术特色。

  3. 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分析:"这首诗虽然简短,但通过意象的层层递进,生动展现了从积蓄力量到最终胜利的过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特色
诗歌采用四言句式,节奏明快有力。善用对比手法,"时晦"与"纯熙"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形势的转变。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每个字词都经过精心锤炼,如"蹻蹻"一词生动表现了武王的英武形象。

全诗虽为颂诗,却避免了空洞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意象和历史事件的暗喻,让读者在品味中自然生发出敬仰之情。这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正是《周颂》中许多诗歌的共同特点,也是其历经千年仍能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点评

《周颂·酌》乃《诗经》颂诗中短章之瑰宝,其辞约而旨丰,如青铜器上之饕餮纹,在简朴中见肃穆。王国维《观堂集林》有云:"《酌》篇'遵养时晦'四字,乃周初韬光养晦之政治智慧结晶,如潜龙在渊,待云雨而升。"此评实得诗眼。

"於铄王师"起句如钟磬骤鸣,郭沫若《青铜时代》释曰:"铄字从金,当是形容武王之师如金属闪耀,此乃青铜文明在诗语中之投射"。诗中"时纯熙矣"之转,恰似云开见日,钱钟书《管锥编》比之为"中国诗学中'兴象'之典范,晦明之变暗合《周易》阴阳消长之理"。

末章"实维尔公允师"一句,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阐发道:"'公允'二字实为周代礼乐精神之枢机,非独指军事,乃天道之公与人事之允的完美统一"。全诗如宗庙雅乐,在八句间完成从蓄势到迸发,再归于庄严的仪式感,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其"有干戚羽旄之象,诵之如闻《大武》之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