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行苇

2025年07月05日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佚名

译文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道旁芦苇丛丛生,牛羊莫要踩踏行。
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新芽初绽茎叶嫩,叶片柔润又茂盛。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亲密无间好兄弟,切莫疏远要亲近。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有人为他铺竹席,有人为他设几案。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
铺开竹席摆好座,几案周正侍者勤。
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主人敬酒客回敬,洗杯置盏礼殷勤。
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肉酱腌菜齐献上,烧肉烤羊香四溢。
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牛胃牛舌皆美味,有人唱歌有人和。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
雕弓强劲绷得紧,四支箭矢分量匀。
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发箭中靶显身手,排列宾位按才能。
敦弓既句,既挟四鍭。
雕弓拉开如满月,四箭齐发破风声。
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箭矢笔直插靶心,宾位有序显尊重。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
曾孙主持这宴席,美酒醇厚香又甜。
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大杯斟满敬长者,祈求长寿福绵绵。
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白发驼背老寿星,左右搀扶多恭敬。
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长寿安康是吉祥,助您洪福永无疆。

词语注释

行苇(xíng wěi):路边的芦苇。
泥泥(ní ní):茂盛的样子。
戚戚(qī qī):亲密的样子。
几(jī):古代一种矮小的桌子。
酢(zuò):客人回敬酒。
斝(jiǎ):古代青铜酒器。
醓醢(tǎn hǎi):肉酱。
臄(jué):牛舌。
咢(è):击鼓唱歌。
鍭(hóu):箭矢。
醹(rú):酒味醇厚。
黄耇(huáng gǒu):长寿老人。
台背(tái bèi):驼背,指老人。

创作背景

《行苇》作为《诗经·大雅》中的宴饮诗,其创作背景浸润着周代宗法制下"亲亲尊尊"的礼乐精神。据《毛诗序》载,此诗当为周王室燕飨宗族之作,郑玄笺注更指明其创作于"成王之时",彼时周公制礼作乐,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文化正臻于鼎盛。

细究诗中"戚戚兄弟,莫远具尔"之语,可见周人以苇丛比兴宗族的情深意切。行苇本为道旁柔脆之物,却因"方苞方体"的丛生特性,成为兄弟相依的绝妙喻象——正如《礼记·祭义》所载"草木以时伐焉",周人特意避开苇芽初生时节取用,这种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诗中对"牛羊勿践履"的恳切呼唤遥相呼应。

宴饮场景的铺陈尤见深意:"或献或酢"的礼器交接,"醓醢以荐"的祭享之诚,皆暗合《周礼·春官》中"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的记载。而"敦弓既坚"的射礼环节,恰是《仪礼·乡射礼》"序宾以贤"的文学呈现,通过竞技中的长幼有序,维系着"序宾以不侮"的伦理平衡。

末章"以祈黄耇"的祝祷,将宴饮提升至宗教高度。青铜器铭文常见"用祈眉寿"的吉语,与此诗"寿考维祺"形成互文,揭示出周人宴饮不仅是世俗欢聚,更是通过酒醴的供奉,实现《尚书·洪范》所言"五福"中"寿"与"康宁"的精神诉求。那斟满大斗的醹酒,终究要化作宗族血脉里绵延的景福。

赏析

《行苇》以芦苇起兴,构建了一幅周代贵族宴饮射礼的生动画卷。诗中"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的意象,被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全篇之纲",柔弱的芦苇象征着宗族成员间的相互庇护,这种"以微物寓大义"的手法,正是《诗经》比兴艺术的精髓。

诗歌的情感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层次美。首章"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展现骨肉亲情,汉代郑玄笺注称此"言兄弟相亲而不相疏";二章宴饮场景中"或歌或咢"的热闹,被宋代朱熹《诗集传》解读为"燕乐之盛";三章射礼"序宾以贤"的描写,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体现了"尚德不尚力"的礼乐精神;末章"以祈黄耇"的祝寿场景,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展现了"尊老敬长"的周代伦理。

诗中意象群落的组合极具匠心。"方苞方体"的芦苇与"醓醢以荐"的祭品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呼应,"敦弓既坚"的武备与"酒醴维醹"的甘醴构成刚柔相济的意境。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特别指出,诗中"四鍭如树"的射箭场景描写,通过箭矢"如树木般直立"的比喻,将静态的礼仪转化为动态的视觉画面。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实现了从家族伦理到生命意识的升华。开篇的兄弟之爱,经宴饮之欢、射礼之序,最终升华为"以介景福"的生命祝福。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中认为,这种情感递进"展现了周人将人伦道德与天地秩序相融合的哲学思考"。全诗通过芦苇—宴饮—射箭—祝寿的意象链条,完成了从具体物象到精神境界的飞跃。

点评

《行苇》一诗,如古陶般朴拙浑厚,又似青铜器上蟠螭纹般庄严流动。王夫之《诗经稗疏》有云:"此诗述燕射之礼,而寓亲亲之意,牛羊勿践之仁,黄发台背之敬,皆自敦厚中流出。"诚哉斯言!诗中"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八字,朱熹《诗集传》评为:"比而兴也,苇之初生,有胞以为体,其叶柔泽,犹兄弟之相亲。"那芦苇初生的鲜嫩意象,恰似血脉相连的温润情谊。

"戚戚兄弟"四句,方玉润《诗经原始》叹曰:"燕饮时兄弟序齿而坐,几席之间,自然有一段和乐气象。"宴席间献酢之礼的描摹,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指出:"'洗爵奠斝'与'或燔或炙'相映成趣,礼之严整与情之酣畅,如阴阳二气交融。"礼器与炊烟的意象交织,将宗族祭祀的庄严与人间烟火的温情熔于一炉。

末章"黄耇台背"之喻,陈子展《诗经直解》称其"善颂善祷,犹见周人尚齿敬老之风"。那弓矢既钧的射礼场景,程俊英教授诠释为:"以射序宾而不以力侮人,此中自有一番仁者气象。"全诗终以"景福"作结,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言:"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此先王制礼之精义,尽在行苇摇曳之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