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明典肃陈,神居邃启。春伯联事,秋官相礼。
有来雍雍,登歌济济。缅维主鬯,庶歆芳醴。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雍和
郊庙祭祀之歌。供奉隐太子庙的乐章。雍和之曲
明典肃陈,神居邃启。
庄严的礼仪陈列分明,神灵的居所幽深开启。
春伯联事,秋官相礼。
春官之长联合执事,秋官之属相辅礼仪。
有来雍雍,登歌济济。
众人和乐而来,登堂献歌整齐有序。
缅维主鬯,庶歆芳醴。
遥念主祭的贤德,愿神灵歆享这芬芳的美酒。

词语注释

雍和:和谐,和睦。这里指乐章的名称。
邃(suì)启:幽深地开启。
春伯:古代官名,掌管春季祭祀的官员。
秋官:古代官名,掌管刑法和礼仪的官员。
雍雍:和谐,和乐的样子。
济济:整齐有序的样子。
缅维:遥想,追念。
主鬯(chàng):主祭的人。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
歆(xīn):神灵享受祭品的香气。
芳醴(lǐ):芳香的美酒。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长安城郊的隐太子庙在晚唐的风烟中静默伫立。当《享隐太子庙乐章·雍和》的雅乐响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太常寺的礼官们正以"春伯联事,秋官相礼"的古老仪轨,在青砖黛瓦间重现武德年间的祭祀盛况。

这支郊庙歌辞诞生于特殊的政治语境。隐太子李建成作为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主角,其庙祀在贞观年间曾长期沉寂。直至高宗显庆年间,随着"礼追王祀"的政令颁布,朝廷始以"明典肃陈"的庄严笔触为其重撰乐章。考《唐会要》卷十九载,此时重建的隐太子庙"备三献之礼",恰与诗中"登歌济济"的庙堂雅乐形成互文。

诗人以"神居邃启"的幽深意象开篇,暗喻这段被时光尘封的历史。而"雍雍""济济"的叠字运用,既是对《诗经·周颂》祭祀传统的致敬,又巧妙化解了政治上的微妙处境。末句"庶歆芳醴"的祈愿,实则将血腥往事消融在礼乐文明的氤氲酒香中——这或许正是晚唐士人对初唐旧事最诗意的和解。

在敦煌遗书P.3608卷背面,我们仍能见到与此诗同源的祭祀乐谱残章。那些褪色的工尺谱符号,犹自诉说着唐人如何用"金奏九夏"的旋律,将政治创伤转化为抚慰心灵的仪式美学。

赏析

暮春的庙堂笼罩在庄严的微光里,诗人用"明典肃陈"四字便将祭祀的威仪凝固成永恒的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里的"肃"字不仅是场景描写,更蕴含着"肃穆之气穿透纸背"的情感张力,让读者仿佛听见编钟在晨曦中震颤的余韵。

"神居邃启"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傅璇琮先生曾评点此句:"邃字如幽深的镜头,将庙宇的物理空间与信仰的心理空间同时拉开"。春官宗伯与秋官司寇的联袂("春伯联事,秋官相礼"),在《中华古诗鉴赏》中被解构为"周礼精神的诗性再现",两个季节官名的对举,暗含天地四时的循环秩序。

"雍雍济济"的韵律美历来为学者称道。王运熙在《乐府诗论丛》中分析:"叠字运用暗合《诗经》遗响,雍雍状声,济济摹形,使无形的礼乐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视听盛宴"。而"缅维主鬯"的"鬯"字尤为精妙,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祭祀文化》中阐释:"以祭酒器代指祭祀主体,既避直露又显尊崇,这种借代手法堪称'礼制文学的修辞典范'"。

末句"芳醴"意象引发多重解读。陕西师范大学李浩教授认为:"芳醴表面指祭祀用酒,实则隐喻德泽流芳。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互文,正是盛唐祭祀诗独有的审美范式"。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则强调:"庶歆二字最见功力,'庶'字保留敬畏距离,'歆'字又流露神人交感,精准把握了祭祀文学的情感阈值"。

全诗四十字如精密的礼器,每个意象都闪耀着多重光泽。正如中华书局《唐诗品汇》总评:"在方寸之间构筑起完整的仪式时空,将制度之美转化为韵律之美,使礼制的森严与诗性的灵动达成完美平衡。"

点评

《享隐太子庙乐章·雍和》以简净典重的笔法勾勒出宗庙祭祀的庄穆气象,前人评此诗"如黄钟大吕,肃雍和鸣"(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首二句"明典肃陈,神居邃启"被纪昀赞为"十字开阖,已见庙堂深肃之象",以空间递进暗喻礼制森严。

"春伯联事,秋官相礼"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典而不滞,官联时序皆入神理",将礼官职能与四时秩序相融,显唐人"以天道证人道"的祭祀哲学。后四句尤得方回推崇:"'雍雍''济济'叠字妙用,令登歌仪节宛在耳目前"(《瀛奎律髓》),而"缅维主鬯"句更被朱彝尊评为"主祭之诚尽在醴酒馨香中,得温柔敦厚之旨"(《曝书亭集》)。

此诗整体被王士禛归为"庙堂雅音正格",谓其"三分法度七分性情,终以'庶歆芳醴'收束,使肃穆典仪顿生温润之气"(《带经堂诗话》),可见唐代郊庙歌辞"礼中有情"的独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