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卫风·木瓜

2025年07月05日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佚名

译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你赠我香甜的木瓜,我回你美玉无瑕。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不只是回礼呀,愿永结情谊不差。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赠我鲜美的木桃,我回你琼玉雕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不只是回礼呀,愿真情长存不老。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你赠我甘醇的木李,我回你宝石瑰丽。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不只是回礼呀,愿此生同心共济。

词语注释

琼琚(qióng jū):精美的玉佩
琼瑶(qióng yáo):美玉,后也指珍贵之物
琼玖(qióng jiǔ):泛指珍贵的玉石
匪(fěi):通“非”,不是

创作背景

《卫风·木瓜》如一枚温润的时光印记,镌刻着先秦时代卫地先民最质朴的情感密码。当历史的风烟漫过淇水两岸,我们仿佛看见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卫国集市上,那些执香草、佩美玉的男女,正以歌谣为媒,演绎着超越物质的精神契约。

据《左传》记载,卫国虽屡经内乱,却始终保持着"桑间濮上"的浪漫民风。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此诗或为"男女相赠答之词",而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更洞察到"赠答之物愈微,而报之者愈隆"的深意。那些被反复吟咏的木瓜、木桃、木李,不过是乡野常见的草木果实,而琼琚、琼瑶、琼玖等美玉,则象征着最珍贵的回馈——这种看似不对等的交换,恰如《周礼·考工记》所载"玉德"观念,将物质馈赠升华为"永以为好"的精神盟约。

在礼乐文明初萌的年代,这首诗犹如一枚文化活化石。它既保留了《尚书·舜典》"诗言志"的古老传统,又预演了后来《礼记·曲礼》"往而不来非礼也"的交往伦理。当投赠者以草木之微传递情意,受赠者还报以美玉之贵,这跨越物质层级的对话,正是先秦君子"崇德尚义"精神的最美注脚。那些重复三章的歌咏,仿佛淇水畔永不停息的浪花,将"匪报也"的纯粹心意,拍打进华夏文明的基因长河。

赏析

《国风·卫风·木瓜》如一曲清越的琴音,在《诗经》的星空中流转千年。它用最质朴的词语,编织出人类情感中最珍贵的图景——投桃报李间,流淌着比玉更温润的情意。

意象的递进之美
诗中"木瓜—琼琚""木桃—琼瑶""木李—琼玖"的三重变奏,恰似古乐府中的复沓章法。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由瓜到桃到李,由琚到瑶到玖,物虽异而情愈深"。寻常果蔬与美玉的并置,构成视觉与质感的奇妙张力——鲜润的果实带着泥土气息,而莹润的佩玉泛着君子之光,这种反差恰恰隐喻着"礼轻情意重"的东方哲学。

情感的层叠升华
"匪报也"的反复宣言,如金石掷地。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解读:"非谓物偿,实寄永好",道破这首情诗的本质。闻一多《诗经通义》更将其视为"古代誓约的一种仪式",那些交错的赠答,分明是两颗心在击掌为盟。当现代人困于计较得失时,这"永以为好"的誓言,恍若林间清泉,洗去尘世功利。

比兴中的大巧若拙
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这种看似简单的回环,实则是情感的热度在叠加。就像匠人反复打磨玉器,"永好"的承诺在诗句的韵律中愈发晶莹剔透。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联想到西方《雅歌》的"以爱易爱"主题,但东方表达更显含蓄——没有直抒胸臆的炽热,却在玉的凉润中藏着火的温度。

当木叶簌簌落在衣襟,当琼琚在阳光下流转微光,我们突然懂得:最深的感动,从来不在等价的交换里,而在那声"非为报答"的温柔告白中。这首古老的歌谣,至今仍在教我们如何用纯粹的心,接住命运投来的每一枚酸甜果实。

点评

《卫风·木瓜》一诗,如清泉漱玉,以简淡之语道尽古雅深情。三章叠唱间,木瓜、木桃、木李与琼琚、琼瑶、琼玖相映,寻常草木与美玉辉映,恰似《诗经》"温柔敦厚"之旨的完美诠释。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曰:"寻常酬酢之礼,经此点染,便觉古意盎然。'匪报'二字尤妙,将一片真诚全盘托出,非俗手所能道。"诚哉斯言!诗人以"匪报也"三叠,如金石相叩,将物质馈赠升华为精神契约,令"永以为好"的誓言在重章复沓中愈发庄重。

**钱钟书《管锥编》**独见深邃:"'投'字活泼如画,暗含《易经》'投桃报李'之象。卫人深谙礼之真谛——'报'者非等价交换,乃情感之共振也。"诗中"琼琚"等玉器非实用之物,恰如《礼记》"君子比德于玉",以温润之物喻高洁之情。

**程俊英《诗经译注》**点破音律之美:"'瓜''琚''好'押鱼部韵,'桃''瑶''好'宵部回环,'李''玖''好'之部相应,如佩玉鸣鸾,自成宫商。"字句间珠玉琳琅,声韵里情意流转,正是《乐记》所谓"诗言其志,歌咏其声"的绝佳注脚。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先秦"礼尚往来"的质朴伦理,淬炼成永恒的情感范式。闻一多曾叹:"《木瓜》之赠,实开中国'投赠文学'之先河,楚辞之香草,汉赋之琼枝,皆自此出。"细味"永以为好"四字,分明听见了华夏文明最古老的盟誓——在木与玉的碰撞中,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个重然诺、贵知心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