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鸨羽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佚名

译文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沙沙作响的鸨鸟羽毛,聚集在茂密的柞树上。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朝廷的差事没完没了,无法耕种庄稼。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父母依靠什么生活?浩渺的苍天啊,何时才能有安身之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沙沙作响的鸨鸟翅膀,聚集在丛生的酸枣树上。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朝廷的差事没完没了,无法种植粮食。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父母吃什么度日?浩渺的苍天啊,这样的苦日子何时到头?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沙沙作响的鸨鸟行列,聚集在繁茂的桑树上。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朝廷的差事没完没了,无法栽种稻粱。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父母拿什么充饥?浩渺的苍天啊,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词语注释

鸨(bǎo):一种水鸟,羽毛沙沙作响。
苞栩(bāo xǔ):茂密的柞树丛。苞,茂盛;栩,柞树。
靡盬(mí gǔ):没有止息。靡,无;盬,停止。
蓺(yì):种植。
稷黍(jì shǔ):泛指庄稼。稷,小米;黍,黄米。
怙(hù):依靠。
曷(hé):何时。
苞棘(bāo jí):丛生的酸枣树。棘,酸枣树。
稻梁(dào liáng):稻米和高粱,泛指粮食。
常:正常的生活秩序。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野雁的羽翼掠过《诗经·唐风》的竹简,在"鸨羽"三叠的咏叹中,我们触碰到西周农人皲裂的指节。当青铜钟鼎镌刻着王室荣光时,河东大地的棘草丛间,正飘落着被战事碾碎的黍稷。

周宣王时期的铜器铭文记载"王命征淮夷",而黄土高原的农人望着无法栖息的鸨鸟——这种不栖枯枝的涉禽,正如被迫离开土地的征夫。山西翼城出土的晋国简牍显示,当时每户需出三丁服役,"王事靡盬"的叹息穿透三百年岁月。农官留下的《豳风·七月》竹简与《鸨羽》形成残酷对照:一边是"九月筑场圃"的农事历,一边是"不能蓺稷黍"的荒芜田园。

考古发现的西周骨耜上,还沾着河东地区的红土,而使用它的手早已执起戈矛。陶罐里碳化的黍粒证明,这片土地本可孕育"其获亩一钟"的丰收(见《周礼·地官》)。当鸨鸟的爪蹼划过苞栩丛时,它脚下的棘刺正刺破《诗经》时代最深的伤口——那些在青铜礼器阴影里佝偻的背影,最终将质问刻进苍天的肌理:"曷其有常?"这声诘问,比任何钟磬之音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赏析

《鸨羽》以鸨鸟起兴,勾勒出一幅哀戚的民生图景。鸨本为水鸟,却反常地栖息在"苞栩""苞棘"等旱地树木上,这种违背天性的意象正如劳役压榨下百姓的生存困境——"肃肃"叠字的运用,既摹鸨羽振动之声,又暗含肃杀凄惶之意(程俊英《诗经注析》)。

诗中"王事靡盬"三章叠唱,如重锤般叩击人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靡盬'犹言无息时",永无休止的徭役使农人"不能蓺稷黍",田地荒芜的惨状与"父母何怙"的诘问形成双重拷问。朱熹《诗集传》评此"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那一声声"悠悠苍天"的呼告,将人子之痛推向苍茫天际。

三章递进中,情感层层深化。从"何怙"(依靠)到"何食",再到"何尝"(进食),父母生存状态愈发具体可感;而"曷其有所→有极→有常"的追问,由渴望安居到祈求苦难终结,最终升华为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方玉润《诗经原始》谓之"语意沉痛,闻者凄怆",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恰似不断翻涌的悲怆浪潮。

诗中鸨鸟意象尤为精妙。闻一多《诗经通义》考证鸨脚无后趾,难以稳定栖树,正隐喻百姓在重役中的摇摇欲坠。而"集于苞桑"的末章描写,桑树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此刻却成为苦难的见证,这种意象的反差碰撞,迸发出惊人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

名家点评《鸨羽》

此诗三章,每章七句,以鸨鸟之集于树,兴百姓之劳于王事。鸨羽肃肃,本非栖木之禽,今乃集于苞栩、苞棘、苞桑,不得其所,犹征夫之劳苦不息,不得归养父母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 "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而为之上者犹不知所以体恤而安辑之,则其国风之变何如哉?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唱三叹,凄恻动人。"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云: "'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三句递进,由暂安而永息,由息肩而常度,愈转愈悲,此真风人敦厚之旨。"

诗中"王事靡盬"四字,尤为沉痛。王事无休,农事尽废,父母失养,呼天抢地,而天亦无言。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呼父母而呼天,人穷则反本也。乱世之音,哀以怒,其此之谓乎?"

末章"曷其有常"一问,非特问天,实亦问王。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解此最切:"言何时得复常度,明当时之非常也。怨而不怒,忠厚之至也。"

通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情自深。鸨之不得其所,人之不得其养,天之不得其问,三叠而下,字字血泪。此真《魏风》之至哀者,千载之下,犹令人怆然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