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金奏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清庙,巍巍盛唐。配天立极,累圣重光。
乐和管磬,礼备烝尝。永惟来格,降福无疆。

佚名

译文

肃肃清庙
庄严肃穆的清庙
巍巍盛唐
巍峨壮丽的盛唐
配天立极
与天相配,确立至高准则
累圣重光
历代圣贤的光辉传承
乐和管磬
音乐和谐,管磬齐鸣
礼备烝尝
礼仪完备,祭祀虔诚
永惟来格
永远铭记先祖的恩德
降福无疆
赐予我们无尽的福泽

词语注释

肃肃: 庄严肃穆的样子
巍巍: 高大雄伟的样子
配天: 与天相配,形容德高望重
立极: 确立至高准则
累圣: 历代圣贤
重光: 光辉传承
管磬: 古代乐器,管指管乐器,磬指打击乐器
烝尝: 古代祭祀的名称,泛指祭祀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金奏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内,太庙的金色鸱吻映着落日余晖,檐角铜铃在风中轻颤,恍若历史的低吟。这首《金奏》作为唐代郊庙雅乐的核心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礼乐重建的宏阔背景下。

一、礼乐复兴的盛世图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重订郊庙乐章,以"功成作乐"彰显李唐王朝"配天立极"的正统性。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时太庙乐舞"依周礼分六代之乐",金奏作为开篇乐章,以钟磬之肃穆对应"肃肃清庙"的宗庙空间,铜器共鸣形成的金石之声,正是"巍巍盛唐"的听觉象征。

二、儒家礼乐的当代重构
"乐和管磬,礼备烝尝"二句,暗含《诗经·周颂》"钟鼓喤喤,磬筦将将"的古典意象。唐代太庙祭祀融合先秦"六代之乐"与南朝清商乐传统,《新唐书·礼乐志》记载此时雅乐"三分损益,十二律旋相为宫",管磬和鸣的乐制设计,既符合《礼记》"祭天地之礼具矣"的规范,又通过"累圣重光"的赞颂构建李唐王朝的圣统叙事。

三、天人交感的政治隐喻
末句"降福无疆"并非简单祝祷,实为"天授皇权"的诗意表达。唐代太庙祭祀时,金奏乐章响起之际,恰是皇帝初献、百官俯拜之时。《乐府诗集》载此曲属"黄钟宫调",依汉代乐纬"黄钟为君"的理论,钟吕正声的物理振动与"永惟来格"的精神感应,共同构成天人对话的神圣场域。

秋风拂过太庙庭前的古柏,那些鎏金编钟的纹路里,仍镌刻着千年前的声音密码——当管磬停歇、余韵绕梁时,一个王朝通过礼乐与祖先、与苍穹建立的隐秘联系,便在这十二字的诗行中永恒定格。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金奏》是唐代宫廷祭祀乐章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庄严的语言构建出宏大的礼乐空间。全诗仅八句,却通过多重意象的叠加,完成了对宗庙祭祀场景的立体呈现。

意象系统呈现出神圣与秩序的完美融合。"肃肃清庙"以叠词营造庙堂的静穆感,《毛诗正义》解"肃肃"为"敬貌",此处既指建筑空间的庄严,又暗含参祭者的虔敬心态;"巍巍盛唐"则通过空间意象的崇高性,将物质建筑升华为王朝精神的象征。管磬与烝尝的并置尤为精妙,前者代表"乐"的和谐(《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后者体现"礼"的规范(郑玄注"烝尝谓四时祭祀"),二者共同构成礼乐文明的具象化表达。

情感维度展现出双重虔诚。表层是对祖先"配天立极"功德的追慕,深层则暗含"永惟来格"的永恒期盼。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指出:"'累圣重光'四字浓缩了唐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既是对先王德业的礼赞,更是对当下政权合法性的确认。"末句"降福无疆"的祈愿,实则折射出盛唐时期特有的文化自信,这种情感不同于战战兢兢的祈福,而是带有天命在我般的从容。

艺术手法上体现庙堂文学的典范特征。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崇其"以空间写时间"的独特构思:清庙的物理空间通过"配天立极"的表述,与历史纵深感产生通感效应。对仗的精密性亦值得注意,"乐和管磬"与"礼备烝尝"形成器物与制度的互文,恰如《文心雕龙·丽辞》所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这种对称美学的极致运用,正是郊庙文学"雅正"特质的典型体现。

该乐章虽为仪式所用,但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评价:"它将程式化的颂赞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学表达,'降福无疆'的结句看似套语,实则在重复吟诵中产生咒语般的心理暗示力量。"这种在严格形式中注入生命力的创作方式,正是盛唐气象在礼乐文学中的微妙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金奏》之章,庄严肃穆,气象恢弘。'肃肃清庙,巍巍盛唐'八字,如黄钟大吕,先声夺人,尽显李唐王朝之鼎盛气派。其辞简而意深,其韵古而调雅,诚郊庙乐章之典范也。"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以'配天立极'喻帝王功业,'累圣重光'承先祖德泽,熔礼乐教化于一炉。管磬和鸣中见秩序,烝尝备礼处显虔诚,末句'降福无疆'更将祭祀之庄严推向永恒之境。"
——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

"《金奏》非徒事铺陈,实有'以乐致神'之妙。'永惟来格'四字,凝练如《诗经》'神之格思'遗响,而'降福无疆'直承《周颂》余韵,足见唐人制礼作乐时'斟酌古今'的深心。"
——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唐宋乐府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