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菽

2025年07月05日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佚名

译文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采大豆呀采大豆,用圆筐方筐盛满它。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诸侯前来朝拜,该赐什么礼物给他?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即使没有厚礼?也有辂车和四马。
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还要赐什么?黑色龙袍绣斧纹。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
泉水翻涌出栏杆,采摘水芹多新鲜。
君子来朝,言观其旂。
诸侯前来朝拜,看那旌旗迎风展。
其旂淠淠,鸾声嘒嘒。
旌旗猎猎随风舞,鸾铃叮咚声清脆。
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三马四马驾车来,诸侯已到王宫前。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红色蔽膝垂腿侧,绑腿斜缠小腿上。
彼交匪纾,天子所予。
从容不迫气度扬,天子所赐显荣光。
乐只君子,天子命之。
快乐的诸侯啊,天子策命赐爵位。
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快乐的诸侯啊,福禄绵长永相随。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柞树枝条多茂盛,叶子繁密绿葱葱。
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快乐的诸侯啊,镇守天子之边疆。
乐只君子,万福攸同。
快乐的诸侯啊,万福齐聚你身上。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左右臣子皆贤能,也都顺从你指掌。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
杨木船儿水中荡,绳索系住不漂离。
乐只君子,天子葵之。
快乐的诸侯啊,天子衡量你功绩。
乐只君子,福禄膍之。
快乐的诸侯啊,福禄厚重赐予你。
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悠闲自得多惬意,生活安定又如意。

词语注释

菽(shū):大豆。
莒(jǔ):方形的筐。
锡(cì):通“赐”,赏赐。
玄衮(gǔn):绣有龙纹的黑色礼服。
黼(fǔ):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
觱沸(bì fèi):泉水涌出的样子。
淠淠(pèi pèi):旗帜飘动的样子。
嘒嘒(huì huì):铃声清脆。
骖(cān):古代指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驷(sì):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赤芾(fú):红色的蔽膝。
邪幅:绑腿。
纾(shū):迟缓。
柞(zuò):柞树。
殿:镇守。
绋纚(fú lí):系船的绳索。
葵:通“揆”,度量。
膍(pí):厚赐。
戾(lì):安定。

创作背景

关于《采菽》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采菽》出自《诗经·小雅》,当为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作品。据《毛诗序》载:"《采菽》,刺幽王也。"然考其文本,实为诸侯朝觐周王时的礼乐颂歌。诗中"君子来朝"的反复咏叹,与《左传》记载的"诸侯时见曰朝"制度相合,反映了西周"五服"朝贡体系下"尊王攘夷"的政治秩序。

礼制映射

诗中"路车乘马""玄衮及黼"等赏赐物,与《周礼·春官》所载"以九仪之职正邦国"的命赏制度高度吻合。衮冕黼裳为公爵礼服,槛泉采芹象征"泮宫"献礼,这些细节印证了《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的朝聘礼仪。

艺术意象

  • 采菽起兴:以采摘豆菽的劳作场景开篇,暗合《仪礼》中"笾豆有楚"的祭器陈列,隐喻诸侯如菽粟供养王室
  • 车马意象:"鸾声嘒嘒"对应《周颂》"八鸾鎗鎗",通过听觉视觉交织展现仪仗威仪
  • 服饰描写:"赤芾邪幅"细节与金文铭刻中的赏赐记录互证,展现周代"以服章辨尊卑"的等级制度

诗教精神

末章"优哉游哉"的咏叹,既是对"礼乐之和"的理想化呈现,也暗含《尚书》"协和万邦"的政治愿景。这种将礼仪程序诗化为自然意象的手法,正是《诗经》"雅颂"特有的庙堂美学。

赏析

《采菽》以采菽起兴,通过层层铺陈的仪式场景,展现了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天子的盛大画面。诗中"筐之莒之"的反复动作,不仅是劳动场景的实录,更暗喻着对君子的殷勤期待,正如程俊英《诗经译注》所言:"采菽者的忙碌,正衬出迎宾者的虔诚"。

诗歌的意象群构建出鲜明的礼乐图景:玄衮黼衣、鸾铃淠旂、赤芾邪幅等服饰车马意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指出"觱沸槛泉"的妙处:"以喷涌的泉水喻君子之德,采芹其侧,暗含颂美之意"。这些意象共同编织成权力与礼仪的象征网络。

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的三重维度:首章设问"何锡予之"的期待,二章"言观其旂"的视觉欢欣,至末章"优哉游哉"的悠然满足。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由物及人,由形至神,颂而不谀,美而不媚"。特别是"乐只君子"的复沓咏叹,形成情感高潮,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说:"四章连用'乐只',如钟磬余响,荡人心魄"。

诗歌的深层结构暗含"天人相应"的哲学思维。"维柞之枝,其叶蓬蓬"的自然兴象,与"万福攸同"的人间祝福形成隐喻关系。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此手法:"以草木之盛喻国运之隆,是《诗经》比德的典型表现"。末章杨舟绋纚的意象,更被闻一多解读为"以舟喻政,维之以礼"的政治隐喻(《诗经通义》)。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赋比兴"的完美融合。朱熹《诗集传》盛赞:"采菽以兴,车马以赋,柞枝以比,三法迭用而不着痕迹"。这种多维度艺术表现,使简单的朝觐题材升华为礼乐文明的生动标本,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采菽》之妙,在使制度礼仪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命图景"。

点评

《采菽》一诗,以采菽起兴,层层递进,铺陈诸侯朝见天子之盛况,可谓"赋比兴"手法之典范。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采菽而思君子,因君子而想其车服礼仪之盛,此诗人之微旨也。"其言切中肯綮,道出了诗中由物及人、由实及虚的巧妙构思。

诗中"路车乘马""玄衮及黼"等句,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指出:"《采菽》所载车服之制,实为周代礼乐文明之缩影。'鸾声嘒嘒'四字,尤得《雅》《颂》遗响,使千载之下犹闻环佩琳琅之声。"此评揭示了该诗在礼制记载与艺术表现上的双重价值。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论及"其旂淠淠"句时赞叹:"'淠淠'二字状旌旗动貌,与《楚辞》'九旒缤其繁饰'异曲同工,可见先秦诗人状物之精妙。后之'邪幅在下'等服饰描写,实开《子虚》《上林》赋铺陈之先河。"此论将诗中细节置于文学史脉络中考察,独具慧眼。

末章"优哉游哉"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评为:"看似闲笔,实乃点睛。将庄严的朝觐仪式收束于从容自在之境,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坦荡荡',体现了周代贵族'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的精神气象。"此评道出了诗歌在礼制描写之外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