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周南·麟之趾

2025年07月05日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佚名

译文

麟之趾
麒麟的蹄子啊
振振公子
仁厚的公子
于嗟麟兮
哎呀,麒麟啊
麟之定
麒麟的额头
振振公姓
仁厚的公侯子孙
于嗟麟兮
哎呀,麒麟啊
麟之角
麒麟的角
振振公族
仁厚的公侯宗族
于嗟麟兮
哎呀,麒麟啊

词语注释

麟(lín):麒麟,传说中的瑞兽
趾(zhǐ):蹄子
振振(zhēn zhēn):仁厚的样子
于嗟(xū jiē):感叹词,相当于“哎呀”
定(dìng):额头

创作背景

昔者周公制礼作乐,采诗官摇木铎徇于路,集《周南》十一篇于王庭。当此之时,成康之治方兴,麟趾之祥恰现。《竹书纪年》有载:"周成王时,麒麟游于郊薮",祥瑞现而德音昭,此《麟之趾》所由作也。

其诗三章叠咏,如青铜编钟之递响。"振振公子"之颂,非独美文王血脉之贵,实喻仁兽麟足不践生草、不履昆虫之德。《毛诗正义》云:"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故以蹄、额、角为序,自下而上,若君子德行渐次圆满。每章"于嗟麟兮"之叹,犹见巫祝捧玉璋而祝祷,青铜器上蟠螭纹宛然浮动。

考《左传·哀公十四年》载"西狩获麟",孔子泣曰:"吾道穷矣"。然此诗所存,恰是麟德初显的黄金时代——彼时公子"振振"(仁厚貌),公族如角有肉而不触,与后世"礼崩乐坏"形成镜照。汉画像石中常见麒麟衔芝图案,正可为此诗作注:非仅婚嫁赞歌,实乃周室以仁德立国的精神图腾,其蹄印深深,踏出《关雎》之教化的终章回响。

赏析

《麟之趾》以麒麟这一祥瑞之兽为核心意象,层层递进地构建起对周室贵族的礼赞。麒麟在先秦文化中"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说文解字》),其蹄不踏生草、角不触生灵的特性,成为仁厚德行的完美象征。诗中"趾—定—角"的物象选择,暗合《礼记·礼运》"麟体信厚"的记载,从行动到姿态再到威仪,立体化地完成了神兽形象的塑造。

三章复沓中,"振振"一词的运用尤见匠心。《毛诗正义》解为"信厚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进一步指出:"振振谓子孙之盛,亦谓德行之盛"。这个充满动感的形容词既描摹出麒麟奔跑时鬃毛飞扬的英姿,又隐喻着贵族家族枝繁叶茂、德行远播的兴盛景象。每章结尾"于嗟麟兮"的咏叹,如青铜编钟的余韵,在重复中形成情感的升华。

在情感表达上,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点明了其贵族颂歌的特质。但不同于《雅》颂的庄重典奥,此篇以"比而赋"的手法,将政治赞美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图腾崇拜。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注意到:"全诗虽短,而递进式的结构使情感渐趋热烈",这种克制中的崇敬,恰符合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麒麟意象在后世衍生出"麟趾呈祥"的典故(见《诗经·周南·麟之趾》孔颖达疏),而诗中"公姓""公族"的称法,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考证,实为周代宗法制度下对同姓诸侯的特称。这种将自然崇拜与宗族伦理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使这首短诗成为周代"德治"思想的诗意注脚,也展现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独特美学品格。

点评

此诗三章叠咏,以麟之趾、定、角为兴,层层递进,美公子之仁厚。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三咏麟,而仁厚之象自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之谓也。"麟乃祥瑞之兽,诗人以之比公子,可谓善颂善祷。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则独辟蹊径:"'于嗟麟兮'之叹,非独美其德,亦暗含忧其世不我知之意。麟出非时,则遭困厄;公子生不逢辰,岂不类之?"此解更添一层深婉。

诗中"振振"二字尤堪玩味。陈子展《诗经直解》云:"振振,信厚貌。叠字传神,如闻赞叹之声,如见仁厚之容。"字简意丰,正是《诗经》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