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秦风·驷驖

2025年07月05日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佚名

译文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四匹黑马高大雄壮,六条缰绳握在手中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秦公的宠臣们,跟随他一同狩猎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献上应时的公兽,这些公兽多么肥壮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秦公下令向左射箭,箭一离弦便射中猎物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在北园中漫游,四匹马儿悠闲自在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轻车响着鸾铃,车上载着猎犬歇息

词语注释

驷驖(sì tiě):四匹黑色的马
辔(pèi):马缰绳
媚子:宠爱的臣子
狩(shòu):打猎
辰牡:应时的公兽
舍拔:放箭
輶(yóu)车:轻便的车
鸾镳(luán biāo):系着鸾铃的马衔
猃(xiǎn):长嘴猎犬
歇骄:短嘴猎犬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渭水之畔,青铜车辕碾过秦地的黄土,将《驷驖》的铿锵节奏刻进《诗经·秦风》的竹简。这是公元前九世纪西陲的狩猎图景——秦襄公率领着他的部族,在血性与礼乐交织的时代,以弓箭丈量着周王室赐予的疆土。

史载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始封诸侯。那些"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骏马,正是西垂大夫晋升为诸侯的仪仗。青铜铭文与《史记·秦本纪》共同印证着:当镐京的雅乐渐衰,秦人的铁骑正踏出新的韵律。每句"公之媚子"的呼喝里,都藏着部族武士的荣耀。

考古发现的秦公镈钟上,蟠虺纹缠绕着狩猎场景。正如诗中"輶车鸾镳"的华美,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与"舍拔则获"的精准箭术,在车马坑出土的驷马战车遗迹中得到互证。那"辰牡孔硕"的祭品,或许正献祭于宝鸡陈仓的畤坛——秦人在这里完成着从牧马人到诸侯的身份转换。

当"游于北园"的悠闲浮现时,陇山东麓的箭箙仍在叮咚作响。这首四言诗如一块青铜箭镞,带着西垂之地的风霜,最终嵌入华夏文明的礼乐之盾。

赏析

《驷驖》是《诗经·秦风》中一首极具动态美的田猎诗,全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秦君狩猎的英姿与车马的雄健,展现了早期秦国尚武精神的浪漫表达。

意象的张力与节奏
诗中"驷驖孔阜"四字开篇即见气象,孔颖达《毛诗正义》释为"马色如铁,其体高大",黑骏马的视觉冲击与"六辔在手"的驾驭感形成动静对照。狩猎场景的转换尤具电影感:从"舍拔则获"的箭矢破空(郑玄注"拔即括,矢末衔弦处"),到"輶车鸾镳"的悠闲回程(朱熹《诗集传》谓"轻车鸾铃"),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其"狩事既毕,从容整暇"的叙事节奏。

贵族精神的诗意呈现
"公之媚子"一句引发历代注家争议,《毛传》解为"能以道媚于上下者",现代学者余冠英则倾向于"爱臣"之说。这种主从关系在狩猎中升华为默契配合,"公曰左之"的令行禁止,恰如钱钟书所言"《诗》中凡猎而曰'左之',皆谓射者之左右,非谓兽也"(《管锥编》),彰显了秦地尚武传统中的秩序感。

狩猎后的余韵美学
末章"游于北园"转入闲适之境,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指出"载猃歇骄"的构图意义:"长喙猎犬与短喙猎犬并载车上,其休息之状可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鸾镳"为马衔两端的鸾铃,与犬吠声构成听觉上的双重乐章,狩猎的激烈最终消融在铃犬和鸣的田园画境中。

全诗三章层层递进,正如清代学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所评:"首章始猎,次章正猎,末章猎毕,章法分明"。这种结构暗合狩猎仪式的完整性,使短短二十四字的吟咏成为秦国贵族精神的微型史诗。

点评

名家点评《国风·秦风·驷驖》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此诗曰:
"《驷驖》一篇,秦君狩猎之盛况如在目前。'六辔在手'四字,已尽显御者之从容;'舍拔则获'一语,更见箭术之神妙。全篇章法简净,而气象雄浑,诚秦风劲悍本色。"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观堂集林》评点云:
"此诗三章,如三幅连环画屏。首章备驾,次章射猎,末章游园。'輶车鸾镳'句尤妙,铜铃与鸾铃交响中,猛犬憩息于车侧,刚柔相济之境,非秦风不能道。"

当代《诗经》研究专家程俊英教授特别赏析道:
"'公之媚子'之'媚'字最耐寻味,非谄媚之意,乃形容从猎者英武飒爽之姿。秦人以勇武为美,此一字正见尚武精神。末章'闲'字与首章'孔阜'呼应,猎罢而归,从容自若,深得'一张一弛'之妙。"

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虽未直接点评此诗,然其"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之论,恰可作此诗注脚。狩猎场景的声光色影,与秦人豪迈心性浑然交融,方成就这般的猎歌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