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三

2025年07月05日

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佚名

译文

闻道黄花戍
听说那黄花戍边关
频年不解兵
连年征战不曾停
可怜闺里月
可怜那闺阁中的明月
偏照汉家营
偏偏照着汉家的军营

词语注释

黄花戍:戍边地名,戍(shù),指边防驻军之地。
频年:连年,频(pín),频繁的意思。
闺里:闺阁之中,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汉家营:汉家的军营,此处借指唐朝的军营。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三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烽烟自唐代边塞冉冉升起。王维的《伊川歌第三》正是诞生于这金戈铁马与闺阁愁思交织的时代画卷中。天宝年间,大唐与吐蕃在河西走廊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黄花戍"作为陇右道重要关隘,见证了"频年不解兵"的残酷现实。

诗人以月为眼,勾勒出盛唐阴影下的双重悲剧——前线将士"白骨乱蓬蒿"的生死无常,与长安闺阁"长照汉家营"的相思成灰。此中笔法,暗合杜甫"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写实精神,却更添一层"可怜"的温柔慈悲。

考《资治通鉴》载,玄宗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唐军在青海、河西一带"岁岁调兵",仅石堡城一役便"死者数万"。王维时任监察御史,亲见"营州少年厌原野"的征发景象,遂将时代哀音凝练为这二十字的月光绝唱。那轮穿越千年的闺中月,终成盛唐由盛转衰的凄美注脚。

赏析

这首《伊川歌第三》以边塞征战的苦寒与闺中思妇的哀怨为经纬,用极简练的笔墨织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情感画卷。首句"闻道黄花戍"如镜头推远,将荒凉边塞的意象骤然拉近——黄花本为明媚秋色,与戍边要塞并置后,却化作铁血与柔情的矛盾共生体。唐代边塞诗研究专家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指出:"'频年不解兵'五字力透纸背,既见战争旷日持久之残酷,又暗含诗人对和平的深沉呼唤"。

"可怜闺里月"句堪称神来之笔,月亮作为古典诗歌的核心意象,在此被赋予双重叙事功能。文学评论家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盛赞此句:"月光穿越时空连接战地与闺阁,使思妇的妆台与战士的戈矛在清辉中形成蒙太奇式的并置"。那轮本该属于团圆象征的明月,此刻却成了残酷的见证者,"偏照"二字尤为痛切,清代诗评家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着一'偏'字,似怨月之无情,实叹命运之弄人"。

全诗情感表达极具层次感,由首联客观叙述渐次转入主观抒情。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分析道:"诗人以'可怜—偏照'的转折结构,将批判锋芒藏于柔婉语词之下,这种'温柔敦厚'的讽刺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美学特质"。闺月与军营的意象碰撞,不仅揭示战争对个体幸福的剥夺,更构成对"汉家"(实指唐王朝)开边政策的无声质问。

二十字间容纳了盛唐边塞诗的全部精髓——既有"黄金百战穿金甲"的壮烈,又得"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幽怨。正如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所言:"该诗以月光为媒介,将征人与思妇的视线在虚空中交汇,创造出中国战争诗歌中最动人的'对视美学'"。

点评

《伊州歌》第三首以边塞闺怨为题,王维用二十字凿开时空,令金戈铁马与绮窗朱户在月光中怆然对望。李攀龙《唐诗选》评此诗"不言怨而怨自深",恰似那轮穿越烽燧的明月,将征人思妇的离愁照得无所遁形。

"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二句,陆时雍《唐诗镜》谓之"起笔如孤烟直上",以戍地名黄花而愈显荒寒,频年二字更叠出岁月磋磨之感。胡应麟《诗薮》特别称赏此处化用汉乐府手法:"直叙边事而气韵自流,此盛唐绝句独绝处。"

后联"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王世贞《艺苑卮言》惊叹为"神光离合之笔":同一轮明月,在深闺是缠绵的罗帐清辉,在军营却成凄冷的刀弓寒色。唐汝询《唐诗解》点出其时空交错之妙:"闺月营月本非二物,着一'偏'字,便觉天公亦解怜人意。"

钟惺《唐诗归》总评此诗:"五言绝句能作边塞史读,唯摩诘能之。"月光在此不仅是意象的流转,更成为盛唐气象的棱镜——既折射出"汉家营"的雄浑气魄,又沉淀着"闺里月"的温柔悲悯,恰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言:"二十字中,有万里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