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二奏

2025年07月05日

虚极仙宗本,希夷象帝先。百灵朝太上,万法祖重圆。
善贷惟冲德,功成谓自然。云门达和气,思用合钧天。

佚名

译文

虚极仙宗本
虚无至极是仙道的根本
希夷象帝先
玄妙莫测的"希夷"境界,比天帝还要古老
百灵朝太上
众神朝拜至高无上的道
万法祖重圆
万法归宗于圆满的大道
善贷惟冲德
善于施予的唯有虚怀若谷的德性
功成谓自然
功业成就称之为顺应自然
云门达和气
云门乐奏传递着祥和之气
思用合钧天
愿这乐声与天籁和谐共鸣

词语注释

希夷(xī yí):《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指道体虚寂玄妙的境界
象帝:指天帝。《老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太上:指至高无上的道
云门:周代六乐之一,此处指道教仙乐
钧天:天帝居所的音乐,指天籁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太清宫笼罩在袅袅香雾中。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这座供奉老子的皇家道观正举行着隆重的祭祀大典。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玉磬,道士们手持青词玉简,准备演绎《太清宫乐章》——这套由玄宗亲敕创作的道教仪式音乐,正见证着盛唐"崇玄重道"的特殊历史图景。

第二奏的旋律在青铜钟鼎的余韵中升起,歌词"虚极仙宗本"暗合《道德经》"致虚极"的玄理。玄宗自注《孝经》《道德经》的墨香犹在案头,他将老子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的诏书尚存史册。诗人贺知章、李白等"仙宗十友"的身影或许就徘徊在祭坛周围,他们笔下"希夷象帝先"的意境,恰是对《列子》"黄帝梦游华胥"典故的诗化转译。

当"百灵朝太上"的颂声响起时,太清宫壁画中的云气纹样仿佛随之流动。吴道子刚完成的《五圣千官图》中,老子化胡的传说与万国来朝的盛况交织成画。礼官们以"云门达和气"的乐舞模拟《周礼》"六乐"遗韵,而"思用合钧天"的结句,则透露着玄宗将道教斋醮音乐与上古雅乐融合的深意——这既是开元盛世的文化自信,更是李唐王朝"道为政本"的政治宣言。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二奏》以玄妙的道家哲学为内核,通过凝练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超越尘世的宗教审美空间。"虚极仙宗本,希夷象帝先"二句,化用《道德经》"致虚极"与"视之不见名曰夷"的典故,将道教宇宙观具象化为"虚极—希夷—帝先"的递进式意象链。正如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所言:"道教的最高境界往往通过否定性词汇达成,这种语言策略在本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联"百灵朝太上,万法祖重圆"采用道教斋醮文学典型的垂直意象结构:百灵(地界众生)→太上(至尊神祇)→万法(教义体系)→重圆(道体本源),形成宗教仪轨特有的神圣纵深感。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曾特别指出:"唐代太清宫乐章的核心功能,正是通过语言重构天—地—人三才共鸣的仪式场域"。

"善贷惟冲德,功成谓自然"二句浓缩了道家核心教义。《云笈七签》解"冲德"为"道之施用,常以虚为器",诗人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善贷"(施予)行为,再以"自然"为终极归宿,暗合成玄英"顺物自然,乃真功成"的重玄学思想。末联"云门达和气,思用合钧天"中,"云门"既是乐舞术语又喻登仙之门,"钧天"则化用《吕氏春秋》天帝居所典故,使宗教体验最终升华为天人合一的音乐境界。日本学者小川环树评价此联:"将道教科仪转化为诗性隐喻的典范之作"。

全诗以"虚—希—和"为情感基调,通过层递式的意象转换,完成从道教义理到审美体验的升华。正如李丰楙在《仙境与游历》中的分析:"唐代祀神乐章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是宗教的‘真’与艺术的‘美’的双重载体"。诗人将深奥的教义玄思,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在庄严肃穆中透露出对永恒之道的诗意追寻。

点评

名家点评摘录

叶嘉莹评此章云:
"『虚极仙宗本』五字,直指道体核心,以《道德经》『致虚极』为骨,而化以仙家缥缈之气。『希夷象帝先』更将《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凝练为诗家语,可见唐人熔铸玄理入诗的非凡功力。"

钱钟书于《谈艺录》中论及:
"郊庙乐章多板滞,而此章『百灵朝太上,万法祖重圆』二句,以动态的『朝』字破静穆之境,复以『重圆』呼应『万法归一』之旨,庄重中见飞动之趣,实属难得。"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
"末联『云门达和气,思用合钧天』,暗用《周礼》云门乐舞典,却将礼乐教化升华为天人交感之境。『钧天』既指天帝居所,又暗喻音律和谐,双关之妙,尽显王维『诗中有乐』的遗韵。"

葛晓音特别指出:
"此章最见匠心处在对仗的哲学深度。『善贷惟冲德』取《老子》『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功成谓自然』化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以经籍对经籍,却如盐入水,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