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郑风·风雨

2025年07月05日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佚名

译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交加寒凉凄清,群鸡啼鸣声声相应。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终于见到心上人儿,心中烦忧怎能不平。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风雨潇潇呼啸不停,群鸡报晓此起彼伏。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终于见到心上人儿,相思之病怎会不愈。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晦暗天地昏沉,雄鸡啼鸣不肯停息。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终于见到心上人儿,叫我如何不欢喜。

词语注释

喈喈(jiē jiē): 象声词,禽鸟鸣叫声
夷: 平,指心情平静
潇潇: 形容风雨急骤
胶胶: 象声词,鸡鸣声
瘳(chōu): 病愈,指心病消除
如晦: 昏暗如夜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溱洧之畔的郑国大地正笼罩在连绵阴雨中。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郑国地处中原要冲,频繁的战乱与盟会使得士人常怀"行役无期度"的忧思。当细雨浸透淇园的竹叶,当狂风摇动东里城头的旌旗,那些被征召的君子们正跋涉在泥泞的官道上。

考古发现的郑国编钟在雨水中泛着青幽的光泽,仿佛与"喈喈"鸡鸣形成奇妙的应和。新郑故城出土的青铜爵上,饕餮纹在潮湿空气里显得格外狰狞,恰似《毛诗序》所言"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的隐喻。风雨中摇曳的不仅是葛藟藤蔓,还有等待者案前将熄未熄的烛火。

故宫博物院藏的战国漆瑟上,绘着与"胶胶"鸡鸣相呼应的狩猎场景。那些细密的朱砂线条,勾勒出先秦时代特有的生命张力——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悟:"风雨晦冥,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青铜器铭文中"君子"二字频繁出现,暗示着这个称谓在礼崩乐坏时代承载的精神寄托。

当洛阳金村出土的错金银铜镜映照出"如晦"的天色,我们终于懂得:这绵延三章的复沓吟唱,实则是用最温柔的笔触,刻写下了最坚硬的春秋记忆。那些被雨水打湿的思念,最终在甲骨文"喜"字的酒樽形符号里,酿成了穿越两千年的芬芳。

赏析

《郑风·风雨》以风雨鸡鸣的意象,构筑了一个情感递进的抒情世界。三章叠唱中,自然景象与内心波澜形成精妙的互文,被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的典范。

风雨如晦中的情感明暗法
诗歌以"凄凄""潇潇""如晦"层层推进风雨的狂暴程度,而"喈喈""胶胶""不已"的鸡鸣声则形成顽强对抗。这种意象组合被钱钟书《管锥编》解读为"以音响破沉寂,以生命抗死寂",风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君子"未至时的心灵困境。当昏暗达到极致时,"既见君子"的转折恰如《毛诗正义》所言"晦极则明",情感的爆发更具穿透力。

身体经验的诗意转化
"云胡不夷""不瘳""不喜"构成精妙的情感三部曲。宋代朱熹《诗集传》指出:"夷,平也;瘳,愈也;由身及心,层层深入"。从心跳平复到病愈般的解脱,最终升华为不可抑制的喜悦,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为身体感受的写法,被现代学者闻一多称为"先秦时期最细腻的情感心电图"。

等待美学的经典范式
诗歌通过环境渲染将等待的焦虑推向极致,而"既见"的瞬间转折又形成巨大张力。王国维《人间词话》将这种写法与《楚辞·山鬼》对比,认为"《风雨》胜在克制,以鸡鸣风雨为比兴,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台湾学者柯庆明更指出,三个"云胡不"的设问"将心理时间无限拉长,使最终的相见具有宗教仪式般的救赎意味"。

这首短诗在风雨如磐的背景下,用身体感受的微妙变化,完成了从绝望到狂喜的情感弧光。正如马茂元《诗经选注》所论:"两千年前的诗人早已懂得,最深沉的情感,往往需要最克制的表达。"

点评

《郑风·风雨》以三章叠咏之姿,构筑出一幅风雨如磐而心境渐明的生命图景。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也。"诚哉斯言,诗中"凄凄""潇潇""如晦"的雨境递进,恰似《文心雕龙》所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将外在气象与内心波澜完美交融。

王夫之《姜斋诗话》点出其妙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风雨鸡鸣的萧瑟里,"既见君子"的转折如破云之光,钱钟书《管锥编》谓之"患难忧患中得见君子,如获更生"。那"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的咏叹,在朱熹《诗集传》看来正是"喜出望外,病愈而精神爽然"的传神写照。

近人顾随先生有妙喻:"风雨三章,如三层台阶,步步登高始见光明。"首章"夷"字平定惊惶,次章"瘳"字疗愈沉疴,末章"喜"字绽放欢欣,恰似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晦暗风雨终化作情感升华的宏大布景。此中跌宕,令闻一多赞叹"三百篇中,最得温柔敦厚之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