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柏舟》如一叶孤舟漂荡在历史长河,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卫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图景。据《毛诗序》载:"《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诗中"髧彼两髦"的年轻形象,恰与《礼记·内则》"子事父母,总拂髦"的记载相印证,暗示着这场婚姻悲剧的主角正是束着总角发式的贵族青年。
考古发现的卫国青铜器铭文显示,当时贵族阶层盛行政治联姻,而这首诗却以"之死矢靡它"的决绝誓言,撕开了礼教帷幕的一角。河南淇县出土的战国竹简中有"卫人婚嫁,父母专之"的记载,恰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悲鸣提供了残酷注脚。那漂荡在黄河支流的柏木舟,既是上古婚俗中"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仪式残留,更成为困于礼教漩涡中的爱情象征。
诗人以重章叠句的咏叹,将黄河水波的起伏化作情感律动。闻一多《风诗类钞》指出此诗"实开后世闺怨诗之先声",而"柏舟"意象更在《邶风·柏舟》中衍生出新的命运咏叹,恰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言:"卫风多淫乱之诗,然其贞烈之气,亦间见焉。"在这首短短的诗行里,我们既听见了个体对抗宗法制度的凄怆回声,也触摸到了《诗经》时代最珍贵的生命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