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鄘风·柏舟

2025年07月05日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佚名

译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柏木小船轻轻漂荡,在那河中央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垂发齐眉的少年郎,正是我的心上人
之死矢靡它
至死也不变心肠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我的娘啊我的天!为何不体谅我啊!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柏木小船轻轻漂荡,在那河岸旁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垂发齐眉的少年郎,正是我的好对象
之死矢靡慝
至死也不变主张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我的娘啊我的天!为何不体谅我啊!

词语注释

鄘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鄘(yōng)是周代诸侯国名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
髦:máo,古代未成年男子下垂至眉的短发
仪:配偶,伴侣
矢:shǐ,发誓
靡:mǐ,没有
慝:tè,邪恶,引申为变心

创作背景

《鄘风·柏舟》如一叶孤舟漂荡在历史长河,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卫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图景。据《毛诗序》载:"《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诗中"髧彼两髦"的年轻形象,恰与《礼记·内则》"子事父母,总拂髦"的记载相印证,暗示着这场婚姻悲剧的主角正是束着总角发式的贵族青年。

考古发现的卫国青铜器铭文显示,当时贵族阶层盛行政治联姻,而这首诗却以"之死矢靡它"的决绝誓言,撕开了礼教帷幕的一角。河南淇县出土的战国竹简中有"卫人婚嫁,父母专之"的记载,恰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悲鸣提供了残酷注脚。那漂荡在黄河支流的柏木舟,既是上古婚俗中"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仪式残留,更成为困于礼教漩涡中的爱情象征。

诗人以重章叠句的咏叹,将黄河水波的起伏化作情感律动。闻一多《风诗类钞》指出此诗"实开后世闺怨诗之先声",而"柏舟"意象更在《邶风·柏舟》中衍生出新的命运咏叹,恰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言:"卫风多淫乱之诗,然其贞烈之气,亦间见焉。"在这首短短的诗行里,我们既听见了个体对抗宗法制度的凄怆回声,也触摸到了《诗经》时代最珍贵的生命热度。

赏析

《鄘风·柏舟》以"柏舟"起兴,在河水中飘荡的小舟,成为女子内心飘摇无依的绝妙象征。这意象被历代注家所重,如朱熹《诗集传》指出:"舟在河中,犹女之在夫家",而方玉润《诗经原始》更进一步阐释:"柏舟自喻坚贞,中河见其无依"——柏木的坚贞与河水的动荡形成张力,暗示着女子处境与心志的矛盾。

诗中"髧彼两髦"的细节描写尤为动人。那个垂着双髻的少年形象,通过视觉记忆的反复强化("实维我仪""实维我特"),展现出刻骨铭心的爱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注意到"仪""特"二字的选择:"仪为匹偶,特为独一",这种用词的精妙暗示着情感的专一性。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强调,这种复沓手法"使感情表达如波浪层层推进"。

"之死矢靡它"的誓言堪称古代爱情诗中最铿锵有力的表白。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矢"通"誓",认为此句"五字三顿,字字斩截"。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盛赞这是"挣脱礼教束缚的宣言",而"母也天只"的呼告,通过《诗经》特有的"只"字叹词,将绝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分析这种呼天告母的写法:"绝望而仍不舍,怨怼而不失敬,此中国伦理特殊处"。

全诗两章结构的精密设计值得玩味。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指出,从"中河"到"河侧"的空间位移,暗示着"阻力的增强与抗争的升级"。而"靡它"与"靡慝"的变文,据陈子展《诗经直解》考证:"慝有隐藏之意,谓连隐秘的变心都不会有",情感强度实则更进一层。这种递进式结构,被清代学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为"回环往复而益见其贞"。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展现的伦理困境。现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提出:"母亲的不谅解比礼教压制更令人窒息,因为这是爱与爱的战争"。而诗中女子既呼告"母也天只"又坚持"之死矢靡慝"的矛盾,恰恰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而不失其刚"的审美品格,这种辩证关系在孔颖达《毛诗正义》中早有揭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此中和之美也"。

点评

《鄘风·柏舟》如一幅浸透哀愁的绢本设色,以"泛彼柏舟"起兴,将执拗的深情洇染在黄河水波的褶皱里。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诗"语虽决绝,而情实缠绵",恰似见那两髦垂发的少年郎倒映在湍流中,被抒情主人公炽烈的誓言反复冲刷——"之死矢靡它"六字,金石之声里裹着杜鹃啼血般的凄艳。

近人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独具只眼:"此非寻常怨母之作,实乃上古婚恋自由与礼教冲突之标本。"诗中"母也天只"的呼告,将人伦桎梏与天命无常揉作一团哽咽,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谓之"连用'只'字,如闻其声,如见其捶胸顿足之态"。那柏舟在河心打转的意象,恰似女儿心在礼教漩涡里的挣扎,钱钟书《管锥编》比之为"古希腊悲剧中安提戈涅式的伦理困境"。

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拈出"髧彼两髦"的细节:"不写眉目而写垂发,盖古时未成年表征,愈见其爱之禁忌。"这种以局部代整体的白描手法,与后文"实维我仪"的坦荡宣言形成奇妙的张力,恰如朱自清所言"温柔敦厚中自有一股勃发不可遏之气"。全诗复沓的章法非简单重复,吴闿生《诗义会通》点破其妙:"前章'靡它'言志,后章'靡慝'明心,层层递进如浪叠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