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屦》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魏地(今山西芮城一带)。彼时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贵族与庶民间矛盾日益显现。诗中"纠纠葛屦"与"掺掺女手"的鲜明对比,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据《毛诗序》载:"《葛屦》,刺褊也。"所谓"褊心",既指衣裳之窄小,更隐喻统治者的心胸狭隘。考古发现中,山西地区春秋墓葬出土的葛麻织物与骨针,恰与诗中"葛屦""缝裳"相印证。而"象揥"(象牙发簪)等饰物的出土,则佐证了"好人提提"描绘的贵族形象。
诗人以冻裂的葛鞋踏霜起兴,用女工布满老茧的双手缝衣为喻,通过"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辛酸,揭露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不公。末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正是对统治者刻薄寡恩的尖锐批判,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