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葛屦

2025年07月05日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佚名

译文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破旧的草鞋缠绕又缠绕,怎能踏过寒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瘦弱女子的纤细双手,怎能缝制衣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缝好衣带又缝衣领,只为让贵人穿上。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贵人步履悠闲,转身避开左边,象牙发饰闪闪发亮。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只因她心胸狭隘,所以作诗讽刺。

词语注释

葛屦(gé jù):用葛草编织的鞋,指粗劣的鞋子。
纠纠:缠绕、交错的样子。
掺掺(xiān xiān):形容女子手纤细柔弱。
要(yāo):同“腰”,指衣带。襋(jí):衣领。
提提(shí shí):安闲的样子。
宛然:转身的样子。左辟(bì):向左避开。
象揥(tì):象牙制成的发饰。
褊(biǎn)心:心胸狭隘。

创作背景

《葛屦》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魏地(今山西芮城一带)。彼时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贵族与庶民间矛盾日益显现。诗中"纠纠葛屦"与"掺掺女手"的鲜明对比,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据《毛诗序》载:"《葛屦》,刺褊也。"所谓"褊心",既指衣裳之窄小,更隐喻统治者的心胸狭隘。考古发现中,山西地区春秋墓葬出土的葛麻织物与骨针,恰与诗中"葛屦""缝裳"相印证。而"象揥"(象牙发簪)等饰物的出土,则佐证了"好人提提"描绘的贵族形象。

诗人以冻裂的葛鞋踏霜起兴,用女工布满老茧的双手缝衣为喻,通过"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辛酸,揭露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不公。末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正是对统治者刻薄寡恩的尖锐批判,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赏析

《葛屦》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先秦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其艺术魅力恰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评:"淡语中含无限悲怆"。那双用葛藤编织的破草鞋,在诗人笔下化作承载千年苦难的意象——"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指出此处反问句式之妙:"非诘草鞋能否踏霜,实诘苍天何忍以霜刃相摧"。寒霜与葛屦的强烈对比,恰似《毛诗正义》所言"履霜而知坚冰至",预示着一个冻毙于风雪的时代。

女奴"掺掺"(纤弱)的手指在诗中形成震撼人心的特写。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掺"字本义为"纤小颤抖状",这双正在为贵族缝制华裳的枯手,与《七月》"女执懿筐"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先秦奴隶的集体肖像。更令人战栗的是"要之襋之"(提着衣领缝制)的细节,郑玄笺注揭示其残酷:"贱者制衣而不得自着",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荒诞,恰是《诗经》"温柔敦厚"外表下最锋利的批判。

末章贵族"佩其象揥"(象牙发簪)的慵懒姿态,与女奴的艰辛形成戏剧性反差。朱熹《诗集传》谓之"绘治人者闲适之态如见",而陈奂《诗毛氏传疏》更点破"左辟"(侧身避开)动作的象征意义:"非避女奴,实避其良知也"。这种"褊心"(狭隘冷酷)的揭露,印证了闻一多《诗经通义》的论断:"《葛屦》实开后世杜甫'朱门酒肉臭'之先声"。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克制的愤怒。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不着一'怨'字而怨意渗骨",那双在霜地上蹒跚的葛屦,最终踏碎了周代礼乐文明的虚伪面纱。这种"以细节撬动时代"的笔法,恰是《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的最佳诠释。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葛屦》,刺褊也。屦霜手裳,劳役已甚,而好人服之,曾不少恤,且方扬扬自得,左辟而象揥是佩,其心之褊而不广可知。诗人所为刺之也。"其言切中肯綮,道出诗中"劳者歌其事"的深意。

姚际恒《诗经通论》则云:"此诗不惟见当时风俗之俭,亦可见人情之薄。缝裳者之劳苦若彼,服之者之安闲若此,两两相形,刺意自见。"其评点精妙,以"两两相形"四字道尽诗中对立意象的张力。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辟蹊径:"'宛然左辟'四字,写尽贵人作态。左避非真避,实乃故作姿态以显其尊,与'佩其象揥'相映成趣,褊心之人偏要装作雍容大度,此正诗人讽刺之深刻处。"此论发前人所未发,揭示出贵族虚伪神态下的心理真实。

陈子展《诗经直解》则从艺术手法着眼:"通篇用对比法,葛屦履霜与女手缝裳,劳者操作与贵人安享,宛然左辟的虚伪与褊心本质,层层对照,不言怨而怨自深,不言刺而刺自刻。"可谓深得此诗比兴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