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常武

2025年07月05日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佚名

译文

赫赫明明
威仪显赫又圣明
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周王诏令众卿士,南仲受命于太庙,太师皇父同听令
整我六师,以脩我戎
整顿六军振士气,修缮兵器备战争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谨慎戒备不松懈,仁德布施南国境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
周王召来尹吉甫,休父领命为将领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左右列阵严布防,训诫军队纪律明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沿那淮水岸边行,巡察徐国察敌情
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不贪安逸不滞留,三军整备万事俱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威严显赫功业伟,天子仪态最庄重
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王师从容稳推进,不急不缓非嬉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
徐国闻风大骚动,举国上下皆震惊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声势如雷贯云霄,徐国军民心胆摇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天子奋扬其武威,震怒似雷霆万钧
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猛将如虎向前冲,怒吼似虎啸山林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陈兵淮水高岸上,擒获敌虏无数名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截断淮水要道处,王师驻守显威风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
王师浩荡声势壮,迅捷如鸟击长空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浩荡似江汉奔流,稳固如山不可撼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连绵如川流不息,阵列严密又从容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神机莫测无不胜,大张挞伐征徐方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王道谋略真周密,徐国臣服来归降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徐国归顺大一统,天子功绩最辉煌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
四方叛乱皆平息,徐君朝拜入周廷
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徐国不敢再违逆,王命班师凯歌还

词语注释

脩(xiū):通“修”,整治
阚(hǎn)如:怒吼貌
虓(xiāo)虎:咆哮的猛虎
濆(fén):水边高地
啴(tān)啴:众盛貌
翰(hàn):高飞
苞(bāo):根基稳固
濯(zhuó):盛大

创作背景

大雅·常武创作背景

烽烟照周室
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暮色中渐渐隐去时,周宣王正凝视着淮水方向升起的狼烟。这场针对徐国(今淮河中下游)的征伐,是西周中兴时代最后的铁血叙事。《常武》以六章金戈铁马的韵律,将公元前823年那场奠定"宣王中兴"的战役,永远镌刻在了《诗经》的竹简上。

王旗猎猎
"赫赫明明"的开篇如钟鼎轰鸣,再现了太庙授钺的庄严场景。南仲与皇父两位重臣的姓名被青铜铭文与诗句双重确认——陕西岐山出土的"南宫乎钟"铭文中"司徒南仲"四字,正与诗中"南仲大祖"形成时空呼应。周宣王以"整我六师"的雄浑笔触,宣告着对殷商遗民徐国的战略威慑。

淮水史诗
第三章"如雷如霆"的战争描写,暗合《竹书纪年》"王帅师伐徐戎,皇父统六师以从"的记载。当青铜箭镞穿透淮浦的晨雾,"铺敦淮濆"的战术描写竟与考古发现的西周战车阵型惊人相似——湖北叶家山车马坑中,五车一组的"鱼丽之阵"正诠释着"绵绵翼翼"的军事智慧。

青铜时代的回响
末章"徐方来庭"的和平宣言背后,藏着周人对东夷的深刻认知。近年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出土的徐国青铜器,其融合周夷风格的纹饰,恰成为"徐方既同"的诗意注脚。当宣王的战车辙印渐渐被野草覆盖,这首镌刻在《诗经》中的战争叙事诗,却让那个青铜与诗篇交相辉映的时代永远鲜活。

赏析

《大雅·常武》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周天子亲征徐国的壮阔画卷,其意象之磅礴、情感之炽烈,堪称《诗经》战争诗的典范。

雷霆之威与山河气象
诗中连续以"如雷如霆""如震如怒""如江如汉"等自然意象比拟军威,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连用六个'如'字排比,将不可视听的战争气势具象化,形成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特别是"阚如虓虎"的比喻,既展现虎臣的勇猛,又暗含《周易》"大人虎变"的王者气象。淮水浦岸的战场描写,更构成空间上的宏大叙事框架。

张弛有度的战争美学
方玉润《诗经原始》盛赞其"于严肃中寓生动,整暇处见精神"。首章"既敬既戒"体现《孙子兵法》"慎战"思想,而"王舒保作"句则展现王者从容之态。这种刚柔相济的节奏,正如朱熹所言:"始言戒惧,终言缓徐,有首有尾,无一毫渗漏。"

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诗中反复强调"天子之功""王犹允塞",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此乃"以武功彰文德"。徐国最终"来庭""不回"的结局,印证了《左传》"止戈为武"的战争伦理。末章"王曰还归"的戛然而止,暗合《老子》"功成身退"的智慧。

情感张力的艺术呈现
从"赫赫明明"的庄严宣告到"绵绵翼翼"的行军描写,情感如江潮般渐次推进。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激赏"铺敦淮濆"四句:"'铺敦'二字状大军压境之势,'仍执'见擒贼擒王之效,字字千钧。"而最终以"四方既平"收束全篇,彰显《乐记》所谓"王者功成作乐"的崇高境界。

点评

《大雅·常武》乃《诗经》战争诗之圭臬,其辞如黄钟大吕,其势若江汉奔涌。昔孔子删《诗》而存此篇,盖取其"赫赫明明"之王者气象也。

**朱熹《诗集传》**尝云:"此篇言宣王命将伐徐之事,其辞严而义正,盖《出车》《六月》之亚也。"诗中"如雷如霆""如震如怒"之喻,实开后世"建安风骨"先声。钱钟书《管锥编》尤赏其连用六"如"字:"自雷霆至川流,层递而进,终以'绵绵翼翼'收束,此兵法所谓'其疾如风,其徐如林'者,诗家笔阵亦复如是。"

**方玉润《诗经原始》**论其章法:"首章命将,二章陈师,三章天子亲征,四章将勇兵强,五章军容之盛,六章功成凯旋。如观武库戈矛,森然成列。"其"王旅啴啴"一章,吴闿生《诗义会通》赞为:"连用六喻,穷极兵势,后惟韩昌黎《元和圣德诗》'如天如帝'等句差堪嗣响。"

**王国维《观堂集林》**独标其意境:"'徐方既来'四句,与《商颂·殷武》'自彼氐羌'章同调,然彼以威服,此以德怀,周家忠厚之意溢于言表。"诗中"不留不处"之仁,"惠此南国"之德,恰如《左传》所谓"止戈为武"之真谛。近人闻一多《诗经通义》更点明:"此诗实为后世边塞诗之祖,岑参'四边伐鼓雪海涌'、杜甫'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皆从此出。"

盖此篇之妙,在刚健中含婀娜,肃杀中见雍容。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其"前半凝重,后半酣畅,如听《广陵散》琴曲,始乎铁骑刀枪,终乎江风明月",诚为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