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抑》这篇煌煌诗章,诞生于西周王朝风雨飘摇的黄昏时分。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渐渐失去威严,当宗庙里的编钟声里掺杂着不安的颤音,卫武公以九十五岁高龄提笔写就这首长达十二章的诫勉诗,字字如钟磬,句句似醍醐。
据《国语·楚语》记载,此诗作于平王东迁之际(约公元前770年)。那是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狼烟尚未散尽,镐京的断壁残垣间仍飘荡着褒姒的冷笑。卫武公作为三朝元老,目睹"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的末世景象,将毕生政治智慧凝练成这篇"千古臣箴"。诗中"白圭之玷"的警句,恰似一柄青铜剑,直指当时贵族"弗念厥绍"的堕落。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以"柔木缗丝"喻德政根基,用"泉流沦亡"比国运衰微,更以"昊天孔昭"的苍茫意象营造出史诗般的庄严感。那些"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的痛切陈词,与《尚书·无逸》中周公诫成王的篇章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周代贵族政治文学的璀璨双璧。
细读"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的治国箴言,仍能触摸到青铜时代最后的光华。这首诞生于文明临界点的诗篇,既是西周礼乐文明的绝唱,又开启了《诗经》"变雅"的忧患传统,如一面蒙尘的铜镜,映照出华夏文明自我救赎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