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狼跋

2025年07月05日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佚名

译文

狼跋其胡
老狼前行踩下巴
载疐其尾
后退又绊长尾巴
公孙硕肤
公孙贵族体态胖
赤舄几几
红鞋精美闪金光
狼疐其尾
老狼后退绊尾巴
载跋其胡
前行又踩喉下皮
公孙硕肤
公孙贵族体态胖
德音不瑕
名声完美无瑕疵

词语注释

跋(bá):踩踏
胡:野兽颔下的垂肉
载(zài):又
疐(zhì):绊倒
公孙:贵族称谓
硕肤:肥胖的体态
赤舄(xì):红色复底鞋
几几(jǐ):鞋头弯曲装饰的样子
德音:声誉
瑕(xiá):瑕疵

创作背景

《狼跋》作为《诗经·豳风》中的奇崛之作,其创作背景需置于西周初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幕布下细观。据《毛诗序》载,此诗实为讽喻周公摄政时遭流言中伤之作——当武王崩殂,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散布"公将不利于孺子"的谗言,恰似诗中"跋胡疐尾"的困狼意象。

细绎文本,"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的生动描摹,实为政治隐喻的绝妙载体。狼前行则踩其颌下垂肉,后退又绊于尾的窘境,正与周公身处"进则谗毁,退则负先王托付"的两难形成互文。而"公孙硕肤"的华服描写,非但不是赞美,反以赤舄(朱红色礼鞋)的"几几"之态,暗讽诽谤者外表光鲜却内藏祸心。末句"德音不瑕"的反诘,恰似《尚书·金縢》中周公祷天的回响,在历史迷雾中为摄政者的清白作铿锵辩白。

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常见"王若曰"的摄政记载,与诗中"公孙"(即周公)身份暗合。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此诗保留着宗周贵族以动物喻政事的古老传统,其艺术价值正在于用诙谐的狼意象,化解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当我们在三千年后重读这四句短章,仍能触摸到青铜时代权力博弈中,那颗被谣言灼伤却依然灼灼的赤子之心。

赏析

《狼跋》以独特的意象组合与反讽笔法,构建了一幅充满张力的贵族肖像。诗中的核心意象"狼"与"赤舄"形成尖锐对比——前者是狼狈困顿的野兽形象,后者却是象征权贵的朱红色朝鞋。这种矛盾构图被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精辟点破:"以狼之跋疐喻人之失态,以赤舄几几衬其徒具华表"。

诗歌通过"跋胡疐尾"的往复咏叹,强化了公孙的窘态。狼被自己下巴垂肉绊倒(跋胡),又踩住自己尾巴(疐尾)的循环困境,恰如《毛诗正义》所言:"进退维谷之状,喻其人居尊而见困"。这种回环结构在第二章达到高潮,"德音不瑕"的反问,将前文积累的讽刺推向顶点。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揭示:"表面颂扬'德行无瑕',实则以疑问语气暗讽其德不配位"。

情感表达上,诗人采用"以乐写哀"的笔法。华丽的"赤舄几几"(《朱熹·诗集传》释为"礼履鲜明貌")与"硕肤"(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为"体貌丰腴")的描写,愈显内在德行的空虚。这种外饰与本质的撕裂,恰如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的剖析:"当礼器沦为遮羞布,神圣的仪式便成了滑稽戏"。

全诗最耐人寻味的是其多层解读空间。汉代郑玄《笺》认为"美周公处变不惊",而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则指为"刺公孙徒具威仪"。这种阐释的歧义性,恰恰印证了王夫之《诗广传》的论断:"《狼跋》之妙,正在于讽喻如镜,照见读者本心"。诗歌最终超越具体讽喻对象,成为对一切虚有其表者的永恒警示。

点评

《狼跋》一诗,以狼之进退失据喻公孙之态,其笔法之妙,令人叹绝。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借狼为喻,诙谐奇绝,而意致自深。"诚哉斯言!诗中"跋胡疐尾"之象,既见狼之窘迫,复显公孙之雍容,对比间自生妙趣。

元人吴师道《诗筏》有云:"'赤舄几几'四字,写尽贵族气象,而'德音不瑕'一问,尤见风人温柔敦厚之旨。"此语道破诗眼。朱红舄履的"几几"声里,公孙步履从容之态宛在目前,而末句似赞似讽,留不尽余味。

近人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独发新解:"'硕肤'者,非独形貌之丰伟,更见其心广体胖之态。诗人以狼之局促反衬公孙之舒展,皮里阳秋,妙在不说破。"此评深得比兴三昧。诗中狼与公孙,一动一静,一窘一泰,相映成趣,正见《诗经》"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