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跋》作为《诗经·豳风》中的奇崛之作,其创作背景需置于西周初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幕布下细观。据《毛诗序》载,此诗实为讽喻周公摄政时遭流言中伤之作——当武王崩殂,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散布"公将不利于孺子"的谗言,恰似诗中"跋胡疐尾"的困狼意象。
细绎文本,"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的生动描摹,实为政治隐喻的绝妙载体。狼前行则踩其颌下垂肉,后退又绊于尾的窘境,正与周公身处"进则谗毁,退则负先王托付"的两难形成互文。而"公孙硕肤"的华服描写,非但不是赞美,反以赤舄(朱红色礼鞋)的"几几"之态,暗讽诽谤者外表光鲜却内藏祸心。末句"德音不瑕"的反诘,恰似《尚书·金縢》中周公祷天的回响,在历史迷雾中为摄政者的清白作铿锵辩白。
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常见"王若曰"的摄政记载,与诗中"公孙"(即周公)身份暗合。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此诗保留着宗周贵族以动物喻政事的古老传统,其艺术价值正在于用诙谐的狼意象,化解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当我们在三千年后重读这四句短章,仍能触摸到青铜时代权力博弈中,那颗被谣言灼伤却依然灼灼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