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旱麓

2025年07月05日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佚名

译文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遥望那旱山脚下,榛树楛树茂密丛生
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如此从容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洁净的玉勺璀璨,美酒流淌其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和乐平易的君子,福禄自然降临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鹰隼高飞至天际,鱼儿欢跃在深渊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和乐平易的君子,怎会不培育贤才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
清醇美酒已斟满,红色公牛已备好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用来献祭祖先,祈求宏大福泽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茂密的柞树棫树,是百姓的柴薪
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和乐平易的君子,神灵也会慰劳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绵延不断的葛藤,缠绕着树枝树干
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正道直行

词语注释

旱麓(hàn lù):旱山山脚
榛楛(zhēn hù):榛树和楛树,泛指灌木丛
岂弟(kǎi tì):同'恺悌',和乐平易
干禄(gān lù):求福
玉瓒(zàn):玉制的酒勺
骍牡(xīng mǔ):红色的公牛
柞棫(zuò yù):柞树和棫树
葛藟(gě lěi):葛藤

创作背景

《大雅·旱麓》的诞生,恰似周王朝鼎盛时期的一曲礼乐回响。据《毛诗序》考,此诗当作于西周中期,或为祭祀周文王的乐章。那"旱麓"二字,指向汉水之滨的旱山山脚——这片浸润着周人创业记忆的土地,榛楛丛生的原始景象与礼器玉瓒的金黄琼浆,在诗行间形成奇妙的时空叠印。

青铜器铭文与《史记·周本纪》相互印证,周人以"岂弟君子"(和乐平易的君主)为理想人格范型。诗中反复咏叹的"福禄攸降",暗合西周金文中常见的"受天命"主题。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意象升腾而起,我们仿佛看见宗庙祭祀时袅袅升腾的香烟,与《周易》"飞龙在天"的爻辞遥相共鸣。

那些"清酒既载,骍牡既备"的祭祀场景,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早期酒器铭文中可得实证。而"瑟彼柞棫"的燎祭细节,恰与《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记载暗合。葛藟攀附枝条的意象,或许隐喻着周王室与诸侯的宗法关系——正如清华简《祭公》篇所示,西周统治者始终强调"求福不回"(追求福禄不违正道)的治国理念。

这首诗的每个字词都浸透着青铜时代的庄重,在"以享以祀"的仪式感中,我们听见编钟磬鼓的余韵,看见周人以德配天的精神追求,正如此诗末章所昭示:当君主的德行如旱山草木般丰茂,神灵的眷顾便会如汉水般绵长流淌。

赏析

《大雅·旱麓》以祭祀为表,以德政为里,在简净的意象群中构建出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图谱。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全篇以'岂弟君子'为枢轴,将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交织成天人感应的和谐画卷。"

旱山榛楛的生态意象
开篇"瞻彼旱麓,榛楛济济"以旱山脚下繁茂的灌木丛,隐喻着君主德政滋养下的民生兴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济济榛楛乃沃土之征,正如仁政显于民风"。这种以植物长势象征政教得失的手法,与《孟子》"草木畅茂"的仁政观一脉相承。

玉瓒黄流的礼器之美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展现祭祀仪式的庄重。朱熹《诗集传》特别点出"玉瓒圭柄、黄金为勺"的形制细节,强调"礼器之精微,正见诚敬之纯粹"。流动的鬯酒与静穆的玉器形成动静相宜的审美张力,折射出"敬天法祖"的宗教情感。

鸢鱼天渊的宇宙图式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被历代注家视为诗眼。王夫之《诗经稗疏》解为"上下各得其所的治世气象",方玉润《诗经原始》更赞叹:"十字写尽天地化育之功"。这种垂直空间的自然意象,暗喻着君子的德教贯通天人之际。

燎祭柞棫的宗教场景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还原了周人燔柴祭天的原始宗教画面。陈奂《诗毛氏传疏》考证此为"禋祀天神之礼",而"神所劳矣"的结语,恰如闻一多《诗经通义》所言:"将人力与神力熔铸为道德契约"。

全诗六章以"福禄"为经,以"岂弟"为纬,在葛藟缠绕枝条的柔韧意象中("莫莫葛藟"),完成对君子"求福不回"的道德礼赞。正如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所述:"此篇实为周代德治思想的诗性宣言,将宗教仪式转化为政治哲学的美学表达。"

点评

《大雅·旱麓》乃《诗经》中深具礼乐精神的祭祀乐章,其文辞庄雅,意蕴悠远,历代名家多有精妙评点:

**朱熹《诗集传》**云:"此诗以旱山山麓起兴,言草木之茂,喻人才之盛。君子修身以敬,则福禄自至,如榛楛之济济,神灵所眷。"尤赞"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二句"得天地化育之象,见君子德配乾坤"。

**王夫之《诗经稗疏》**独赏其结构:"五章皆以'岂弟君子'为枢轴,如佩玉鸣鸾,回环相应。末章'求福不回'四字,尤见周人以正德求福的祭祀精义。"

**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点明其象征手法:"'玉瓒黄流'写祭器之洁,'柞棫葛藟'状祭场之肃,不直言祀事而祀事自显,此所谓'不写之写'也。"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拈出"遐不作人"句:"非谓不能育人,乃赞叹君子德化如神,万物各得其所。与《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理暗合,可见先秦天人观。"

此篇以简净之笔勾连天地人神:旱山榛楛的蓬勃生机,玉瓒清酒的肃穆祭仪,鸢鱼自在的宇宙图景,最终归于"求福不回"的道德坚守。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周人将宗教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使祭祀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伦理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