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桑》出自《诗经·小雅》,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至春秋时期,彼时礼乐文明初兴,桑林意象常隐喻男女相悦或君臣相得。据《毛诗序》载,此诗乃"刺幽王"之作,言贤者见弃于朝而托言相思;然朱熹《诗集传》则谓"喜见君子之诗",更贴近文本中炽烈而含蓄的情感表达。
细究诗中的"隰桑"意象,低湿之地生长的桑树,其叶"有难""有沃""有幽",层层递进的茂盛姿态,恰似情感在压抑中的蓬勃生长。周代采桑育蚕为重要农事,桑林亦成民间情歌常见载体,如《魏风·十亩之间》亦有"桑者闲闲"之咏。而"君子"之称,既可指恋慕之人,亦可喻指德行高洁者,这种双重解读使诗作在个人情愫与社会伦理间形成微妙张力。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章"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剖白。青铜器铭文中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句式,诗人却将这种永恒性寄托于隐秘的情感,在"礼"的框架下迸发出"情"的炽热。正如出土楚简《孔子诗论》所言"《隰桑》之爱,可得而不可求",这种欲说还休的怅惘,正是周代士人在礼乐文明中情感表达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