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隰桑

2025年07月05日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佚名

译文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子茂盛又婆娑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终于见到心上人,这份快乐怎诉说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洼地桑树多柔美,叶子润泽又肥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既已见到心上人,怎能叫我不快活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洼地桑树多秀美,叶子深绿又幽幽
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终于见到心上人,情话绵绵说不休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心中深深爱恋他,为何总是不敢说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份情意藏心底,哪有一天忘记过

词语注释

隰(xí):低湿的洼地
阿(ē):通'婀',柔美摇曳的样子
难(nuó):通'娜',茂盛的样子
沃(wò):肥厚润泽
幽(yōu):深青色,形容叶色浓绿
德音:美好的言辞,此处指情话
孔胶(jiāo):非常缠绵。孔:很;胶:黏着

创作背景

《隰桑》出自《诗经·小雅》,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至春秋时期,彼时礼乐文明初兴,桑林意象常隐喻男女相悦或君臣相得。据《毛诗序》载,此诗乃"刺幽王"之作,言贤者见弃于朝而托言相思;然朱熹《诗集传》则谓"喜见君子之诗",更贴近文本中炽烈而含蓄的情感表达。

细究诗中的"隰桑"意象,低湿之地生长的桑树,其叶"有难""有沃""有幽",层层递进的茂盛姿态,恰似情感在压抑中的蓬勃生长。周代采桑育蚕为重要农事,桑林亦成民间情歌常见载体,如《魏风·十亩之间》亦有"桑者闲闲"之咏。而"君子"之称,既可指恋慕之人,亦可喻指德行高洁者,这种双重解读使诗作在个人情愫与社会伦理间形成微妙张力。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章"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剖白。青铜器铭文中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句式,诗人却将这种永恒性寄托于隐秘的情感,在"礼"的框架下迸发出"情"的炽热。正如出土楚简《孔子诗论》所言"《隰桑》之爱,可得而不可求",这种欲说还休的怅惘,正是周代士人在礼乐文明中情感表达的典型范式。

赏析

《隰桑》以低湿之地的桑树起兴,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一场含蓄而炽热的爱恋。全诗四章,每章以"隰桑"开篇,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宛如恋人间缠绵的心事。

意象的层递之美
诗中"阿"(柔美)、"难"(茂盛)、"沃"(润泽)、"幽"(深绿)的桑叶描写,被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为"由形而色,由色而神"的递进。低洼处的桑树因水分充足而格外丰茂,正如爱情在湿润的心田里滋长。这种意象选择被现代学者程俊英解读为"以植物生长隐喻情感发展",桑叶从外在形态到内在光泽的变化,暗合了情感从萌动到深化的过程。

情感的炽热与克制
前两章"其乐如何""云何不乐"直抒胸臆,第三章"德音孔胶"(情话绵长)转入亲密互动,终章却陡然转折为"中心藏之"的含蓄。这种矛盾情感被《毛诗正义》阐释为"发乎情,止乎礼"的典范。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指出:"'遐不谓矣'的设问,将无法言说的爱意转化为永恒的记忆,形成了东方爱情诗特有的'压抑美学'。"

比兴的深层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特别强调:"隰桑的意象具有双重象征——既是爱情生发的环境,又是女子自身的隐喻。"桑树在古代常与女性劳动相关,而低湿之地的特殊生长状态,恰如陷入爱恋时独特的生命体验。末章"中心藏之"二句,被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为"千古情语之祖",其"不言而言"的表达方式,开创了中国爱情诗"含蓄胜于直白"的传统。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张力的把控:桑叶从鲜亮到幽深的色彩变化,对应着情感从欢欣到深沉的心理轨迹;直白的喜悦表达与克制的爱意隐藏,构成令人回味的情感矛盾。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方式,正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完美体现。

点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三章叠咏,而各极形容。桑之阿难、阿沃、阿幽,皆状其枝叶之盛。君子之乐,亦如桑叶之沃若,层层递进,而终以'中心藏之'作结,深情至此,可谓至矣尽矣。"

**朱熹《诗集传》**云:"此喜见君子之诗。隰桑之盛,比君子之德容。'德音孔胶'句尤妙,言其声教之入人深也。末章'中心藏之'四字,直是镂心刻骨之言。"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比兴:"以桑叶之沃幽,兴君子之德辉,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遐不谓矣'一转,顿挫生姿,犹见《国风》温柔敦厚之旨。"

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赞叹:"'心乎爱矣'四句,将女子欲言又止、终古难忘之情,写得如蚕丝般缠绵不断。千年之下,犹能听见那低回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