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小旻

2025年07月05日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佚名

译文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苍天暴虐逞凶威,降下灾祸遍大地。
谋犹回遹,何日斯沮?
治国方略多邪僻,何时才能得废止?
谋臧不从,不臧覆用。
良谋善策不采纳,坏计反倒被施行。
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我看这些谋划策,实在令人忧心忡。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小人相互附和诋毁,真是可悲又可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若是谋略有可取,他们却全不依从。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若是谋略很糟糕,反倒全部都遵从。
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看这些谋划策,不知要弄到何地。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占卜灵龟已厌倦,不再为我示吉凶。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出谋划策人虽多,意见纷纭难成事。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满庭争论声喧哗,谁人敢担这责任?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如同空谈不践行,终究无法达目标。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
可叹制定政策者,不效法古代贤人,
匪大犹是经。
不遵循治国大道。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只听信浅近之言,只争论琐碎小事。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如同造房问路人,房屋终究难建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
国家虽然不安定,也有圣贤与庸人。
民虽靡膴,或哲或谋,
百姓虽然不富足,也有智者与谋士,
或肃或艾。
也有严谨与干才。
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如同泉水奔涌流,莫要相率陷沉沦。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不敢空手搏猛虎,不敢徒步涉深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人们只知此危险,不知其他祸患多。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战战兢兢心恐惧,如临深渊须谨慎,
如履薄冰。
如踏薄冰要小心。

词语注释

旻(mín)天:苍天。
回遹(yù):邪僻。
邛(qióng):病,引申为忧患。
潝(xī)潝訿(zǐ)訿:小人相互附和诋毁的样子。
伊于胡厎(dǐ):不知要弄到什么地步。厎,同“底”。
膴(wǔ):肥美,引申为富足。
沦胥:相率陷于。
暴(bó)虎:空手搏虎。
冯(píng)河:徒步涉河。

创作背景

《小雅·小旻》诞生于西周幽厉之际,当鎏金礼器蒙上烽烟之尘,庙堂钟磬渐染末世之音。这首饱含忧思的政治讽喻诗,恰似青铜爵中晃动的苦酒,映照着周王室日渐倾斜的天平。

据《毛诗序》载,此诗作于"大夫刺幽王"之时。彼时周幽王宠褒姒而戏诸侯,虢石父等佞臣"谋犹回遹",将"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荒唐演绎成日常。青铜铭文中的"天命靡常"谶语,正化作泾渭流域的哀鸿遍野。诗人以"旻天疾威"起兴,实则是将苍天的震怒与人君的失德形成微妙互文。

诗中"潝潝訿訿"的诽谤之声,与清华简《系年》所载"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的乱政记载遥相呼应。"谋夫孔多,是用不集"的讽刺,恰似班簋铭文中"勿废朕命"的训诫在末世的反面写照。当诗人痛陈"如彼筑室于道谋",我们仿佛看见《竹书纪年》中记载的"烽火戏诸侯"闹剧正在上演。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章"战战兢兢"的生存智慧,这种如履薄冰的警醒,与西周晚期的"国人暴动"前夜形成历史对话。诗人以"暴虎冯河"的隐喻,将个人处世哲学升华为整个贵族阶层在礼崩乐坏时代的生存寓言。那些在宗庙墙壁上日渐褪色的彩绘,正与诗句中"无沦胥以败"的警告构成双重见证。

赏析

《小雅·小旻》是《诗经》中一首充满忧患意识的政治讽喻诗,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出周代士大夫对朝政昏聩的深切忧虑。全诗以"旻天疾威"开篇,将苍天的暴怒与人间政治的混乱相呼应,形成天人感应的宏大意象。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敷于下土'四字,将天命与人事紧密勾连,为全诗奠定了悲怆基调。"

诗中反复出现的"谋犹"意象构成核心隐喻,以决策的悖谬象征国家命运的危机。"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对比,被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八字写尽庸主之态"。而"潝潝訿訿"的叠字运用,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其"状小人之声口如闻,摹党争之形态毕现"。

第三章的占卜意象尤为深刻,"我龟既厌"以灵龟的沉默,暗示天意对昏政的厌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此章云:"龟筮不言,犹盈庭之争竟,此末世之兆也。"诗人连用"行迈谋""筑室道谋"等生活意象,朱熹《诗集传》认为这些比喻"极言谋之纷杂而无成"。

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递进的忧思。从首章的"孔之邛"(甚忧)到末章的"战战兢兢",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这种情感演进"由愤懑而绝望,终归于戒惧"。特别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结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其"将危惧之心化为永恒意象,遂成千古警句"。

诗歌的批判精神在第五章达到高潮。"国虽靡止"等句,程颐《伊川经说》解读为"虽乱世犹有贤者,如泉流之未竭",展现诗人对理性政治的期待。而"暴虎冯河"的典故,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喻拒谏之勇,实为亡国之愚"。

全诗通过天地意象与生活隐喻的交叠,构建出多维度的政治寓言。正如戴震《毛郑诗考证》所言:"《小旻》之刺,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其比兴之妙,实开《离骚》先声。"这种将个人忧思升华为时代预警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诗经》讽喻诗中的典范之作。

点评

《小雅·小旻》以"谋犹"为眼,将周王朝政令乖谬、贤人失位的乱象凝作一幅末世浮世绘。明代学者孙鑛在《批评诗经》中叹曰:"通篇以'谋'字作骨,忧谗畏讥之态与乱世智士之虑,俱从四'谋'字中曲曲绘出。"诗中"潝潝訿訿"的谗言喧嚣与"战战兢兢"的生存困境,构成惊心动魄的张力。

清儒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独具慧眼:"末章忽叠喻'暴虎''冯河',复作'深渊''薄冰'之咏,非特文势陡峻,亦见诗人忠爱之诚迫至无可如何,遂成此危苦之词。"三个"如"字连用,将乱世士人的精神颤栗化为永恒文学意象。

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点出结构之妙:"前五章历数谋政之非,末章始自道其处乱之道,章法绝奇。'战战兢兢'三句,千载下犹令人凛然生惧。"这种由社会批判转向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恰如钱钟书所言:"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管锥编》)

诗中"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悖论,实为政治衰微的典型症候。朱熹《诗集传》谓之:"言小人误国之心,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而"如彼筑室于道谋"之喻,王夫之《诗经稗疏》阐释最切:"喻众议无主,如路人妄议筑室,终不成规制。"此等笔法,确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赞:"忧时伤乱之至,不觉其言之切而辞之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