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彤弓

2025年07月05日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佚名

译文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朱红长弓松了弦,郑重收起藏身边
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尊贵宾客到堂前,诚心赠礼表眷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钟鼓乐器已陈设,盛宴款待在这一天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
朱红长弓松了弦,恭敬装入车驾间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尊贵宾客到堂前,满心欢喜难遮掩
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钟鼓乐器已陈设,盛宴劝酒在殿前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朱红长弓松了弦,细心收进弓袋间
我有嘉宾,中心好之
尊贵宾客到堂前,衷心喜爱笑开颜
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钟鼓乐器已陈设,宾主酬酢尽欢宴

词语注释

弨(chāo):弓弦松弛的状态
贶(kuàng):赠予,赏赐
飨(xiǎng):以酒食款待宾客
櫜(gāo):古代装弓箭的袋子
酬(chóu):宾主相互敬酒

创作背景

彤弓朱弦松,珍重收櫜中。此物非凡器,乃周王锡命之重器,诸侯建功之殊荣。考《左传·文公四年》载"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可知赤色弓矢实为天子酬庸之至高礼遇。

当是时也,周室虽衰,礼乐未泯。成康以降,诸侯渐强,天子以弓矢之赐维系宗法。想那受赐之日,太庙钟鼓铿然,朱弓陈于赤璋之上,诸侯奉之若神明。诗中"一朝飨之""一朝右之""一朝酬之"三叠,犹见礼官执羽籥而舞,醴酒在樽,环佩叮咚,一派《周礼·大宗伯》所载"以军礼同邦国"的肃穆气象。

细味"中心贶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之变,非独写君王嘉许,更暗藏深意。周人以赤色象徵火德,弓矢暗喻武备,藏之载之櫜之,实是恩威并施——既彰其功,亦诫其慎武。司马迁《史记》言"夫兵者,凶器也",恰与此诗彤弓弨兮却收櫜中的意象暗合,可见周人虽重军功,尤尚礼治的深微用心。

赏析

彤弓朱弦松驰时的优美弧度,在《小雅·彤弓》中被赋予了超越器物本身的精神象征。三章叠唱中,"弨"字三次出现,这种刻意重复并非简单描摹弓形,而是如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所指出的:"彤弓之弨,实喻王恩之弛张有度"。松弛的弓弦暗含君主对功臣的体恤——既酬其勋劳,又给予休憩之机。

"受言藏之"的仪式动作被历代注疏赋予深意。郑玄笺注特别强调"藏非其人意",揭示出受赐者将彤弓珍藏的举动,实为对君命的内化尊崇。而"贶"、"喜"、"好"三组情感递进的动词,构建出完整的赏赐心理图谱。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由'贶'而'喜'而'好',如春冰渐泮,暖意自生",精准捕捉了诗中情感的升温过程。

钟鼓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一朝飨之"的急管繁弦与"受言藏之"的静默珍藏形成戏剧性反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鲁诗说解此:"钟鼓作于堂上,其声达于堂下,喻君恩之自上及下也"。青铜乐器的轰鸣不再是单纯的宴饮伴奏,而成为王权辐射的声学象征。

三章末句"飨之"、"右之"、"酬之"的递进,完整呈现周代燕飨礼仪的流程。现代考古学家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中证实,这种由宴饮(飨)到劝酒(右)再到回敬(酬)的仪式序列,与西周中期青铜铭文记载完全吻合。诗人通过艺术化的压缩处理,使礼仪程式获得了诗性的韵律。

全诗最动人的矛盾在于彤弓的物理状态与情感温度的悖反。弓弦松弛(弨)却引发情感紧绷(喜),器物收藏却催生情谊绽放。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效果,恰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的精妙解读:"彤弓弨兮'实开后世'宝剑入库,马放南山'意象之先河,然周人之妙,在于化政治隐喻为情感暖流。"

点评

《小雅·彤弓》乃周王宴飨诸侯时奏响的礼乐遗音,朱漆宝弓的赠予仪式被赋予"藏之、载之、櫜之"三重递进,恰似青铜编钟的余韵在时光中层层荡开。清代经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道:"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道出了周人以最简净的言辞承载最隆重的礼意。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独具慧眼:"'贶之''喜之''好之'三转,由客及主,宾主交融,如彤弓朱弦之共振。"那朱红弓弰的每一次开合,都是王权与诸侯的无声契约。而"一朝飨之、右之、酬之"的仪式三部曲,被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称为"宴饮礼仪的活化石",三组动词将周代钟鸣鼎食之景凝练为永恒的礼仪诗行。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写道:"彤弓之朱,是血性也是文采;弓弨之松,是武备亦是德音。"这朱弦松弛的彤弓,终究在钟鼓声里化作战国策士笔下的"折冲樽俎",成为华夏礼乐文明最隽永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