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甘州

2025年07月05日

欲使传消息,空书意不任。寄君明月镜,偏照故人心。

佚名

译文

欲使传消息
多想托人捎去我的思念
空书意不任
可空白的信纸怎能承载这万语千言
寄君明月镜
不如寄你一面明月般的铜镜
偏照故人心
让它偏偏只映照出故人相思的容颜

词语注释

不任(bù rèn):不能承受,难以胜任
甘州: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河西走廊的驼铃古道,大漠孤烟与祁连雪峰交织成甘州苍茫的底色。这首《杂曲歌辞·甘州》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烽火年代,当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碎长安繁华,西域与中原的邮驿之路便成了断肠天涯的隐喻。

诗人以"空书意不任"的墨痕,勾勒出唐代边塞特有的通信困境。据《唐六典》记载,西域戍卒需轮值"传烽"之责,然战乱频仍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盛况不再。敦煌出土的"悬泉置"汉简中,常见"道里悬远,书问难通"的记载,恰与此诗形成千年呼应。

那方"明月镜"浸透着丝路贸易的文明记忆。《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曾获匈奴献"照胆镜",而唐人更将铜镜化作相思载体。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瑞兽镜,背面常铸"长相思"铭文,与诗中"偏照故人心"形成物质与诗意的双重见证。当戍边将士对着月光摩挲怀中小镜,镜中映照的何止容颜,更是"瀚海阑干百丈冰"也冻不住的故园之思。

在河西走廊的秋风里,这首甘州小令如一枚被沙粒打磨的汉简,以二十字承载了整部唐代边塞史诗的苍凉与温柔。那些未能抵达的书信,最终在敦煌石窟的飞天衣袂间,化作永恒的月光。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甘州》以凝练的二十字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场域,其艺术魅力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赞:"短章而含无尽,唐人意在言外之妙也"。

意象的二元对立与统一
诗人选用"空书"与"明月镜"形成精妙的意象对比。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空书'状有形之局限,'明月'喻无形之通透,此唐人惯用虚实相生法"。明月镜既是具象的赠物,又暗合《龙城录》中"秦宫宝镜照胆寒"的典故,使物象承载了双重象征——既是对故人容颜的映照,更是对彼此心迹的澄明观照。

情感的层递艺术
四句诗呈现完整的情感曲线:首句"欲使"显迫切,次句"不任"转无奈,三句"寄君"见巧思,末句"偏照"含深悲。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分析:"'偏'字最见精神,非刻意不能照,非故人不足照,一字而情致全出"。这种"愈简愈深"的表现手法,正是盛唐绝句的典型特征。

时空的审美重构
诗歌通过"消息—空书—寄镜—照心"的意象链条,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当代学者叶嘉莹曾评价此诗:"将汉代《古诗十九首》'置书怀袖中'的具象传递,升华为盛唐式的精神共振"。特别是"偏照"二字,既暗示地理阻隔,又强调心灵相通,与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留白的艺术境界
诗中未言"愁"而愁思自现,不写"思"而思念盈篇。这种表现方式恰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关于故人为何离散、明月镜能否送达等关键信息,诗人皆付之阙如,反而造就了"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的审美效果。

全诗在敦煌曲子词般的民间情味中,又带着文人诗的精致隐喻,这种雅俗交融的特质,正是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强调的"甘州体"典型特征——以边地乐调承载普世情感,用最经济的文字完成最丰富的抒情。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甘州一曲,语短情长。'寄君明月镜,偏照故人心',以物寄情,不着痕迹,而相思之意自见。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妙在空灵。'空书意不任',道尽尺素难传之苦;末二句忽转以明月为喻,虚处传神,遂使寻常离别之情,顿生光华。"

  3. 俞陛云《诗境浅说》
    "'明月镜'之喻,新奇而妥帖。镜本照形,偏言照心,是将无形之思,借有形之月,镌刻成永恒。甘州调之哀婉,于此尽显。"

  4.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寥寥二十字中,有悬想,有痴念。'偏照'二字尤见匠心,月光本无私照,诗人却谓其独映故人,此无理而妙之笔,正是词心所在。"

  5. 钱钟书《谈艺录》
    "以镜喻月,古已有之;以月镜照心,则属独造。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或从此化出,然彼悲慨,此温厚,同工而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