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白驹

2025年07月05日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佚名

译文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雪白的小马驹,吃着我园中的嫩苗。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拴住它系住它,只为延长这美好时光。
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所说的那个人啊,可在此处自在徜徉?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雪白的小马驹,吃着我园中的豆叶。
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拴住它系住它,只为留住这良宵。
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所说的那个人啊,可愿在此作客停留?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雪白的小马驹,疾驰而来。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你这尊贵的客人,欢乐难道没有尽头?
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珍惜你的悠闲,莫要匆匆离去。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雪白的小马驹,在那空旷的山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一捆青草作饲料,那人如玉般美好。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莫要吝啬你的音讯,别让我心生遥远。

词语注释

皎皎(jiǎo jiǎo):形容洁白光亮的样子。
絷(zhí):用绳子拴住马足。
维(wéi):系住。
藿(huò):豆叶。
贲(bēn)然:马疾驰的样子。
逸豫(yì yù):安乐。
生刍(shēng chú):新鲜的草料。
遐(xiá)心:疏远之心。

创作背景

小雅·白驹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周王畿的草场上新生的苜蓿泛着嫩绿,一匹雪色骏马低头嚼食着带露的苗藿。这场景被路过的采诗官收入眼中,化作《白驹》开篇的"皎皎"之叹。西周中期,宗法制度渐显裂痕,诸侯间的聘问之礼常伴着微妙的政治博弈。诗中反复出现的"絷之维之",恰似周王室对贤者若即若离的挽留——既渴望才士辅佐,又忌惮诸侯坐大。

史载周共王时期,楚君熊渠曾"僭越"称王,这般"逸豫无期"的隐患,在第三章的劝诫中若隐若现。那匹最终遁入空谷的白驹,或许暗喻着某位拒绝出仕的隐士。末章"生刍一束"的赠礼,保留着上古"束帛戋戋"的聘贤古意,而"毋金玉尔音"的叮咛,则透露出王室对离心势力的最后挽留。

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王呼史官册命"的记载,而《白驹》却以草木为笺、以驹影为墨,将庙堂之虑化入田园意象。当白驹的蹄声消失在《诗经》的竹简里,留下的不仅是周代"尊贤尚德"的理想余韵,更是一个王朝面对礼崩乐坏时,最后的诗意矜持。

赏析

《小雅·白驹》以皎洁的白驹为核心意象,构建出一幅空灵悠远的离别图景。汉代郑玄在《毛诗笺注》中点明"白驹喻贤人",那雪白的骏马不仅是具象的坐骑,更象征着高洁的君子品格。全诗四章层层递进,如同徐徐展开的绢本水墨,将挽留与追忆的情愫晕染在时光的宣纸上。

流动的意象群构成诗意经纬。"场苗"与"场藿"的田园场景(朱熹《诗集传》谓"食我场藿,言贤者之去不可留也"),与"空谷"的幽远形成空间张力。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特别注意到"贲然"二字:"贲然形容白驹疾驰之貌,如虹彩乍现",动态的骏马意象反衬出主人凝固的怅惘。最动人的是"生刍一束"的细节,《郑笺》解读为"刍所以饲白驹,犹礼所以待贤者",一束青草里藏着最质朴的深情。

情感的螺旋上升堪称典范。首二章"絷之维之"的具象挽留(孔颖达疏:"欲绊其马而留之"),到第三章"慎尔优游"的理性劝诫,最终升华为"其人如玉"的精神追慕。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末章"忽作转语,若远若近,最是缠绵",这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正是《诗经》"温柔敦厚"特质的完美体现。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末章'其人如玉'四字,写尽企慕之诚,而'毋金玉尔音'又转为叮咛,一咏三叹之致,袅袅不绝。"

诗中矛盾修辞尤见匠心。"逸豫无期"的欢愉与"勉尔遁思"的克制,"贲然来思"的鲜活与"在彼空谷"的寂寥,形成强烈的情感对冲。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这种张力源于"周代贵族对贤者既敬且忧的复杂心态"——既渴望人才辅佐,又尊重其隐逸志向。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精辟总结:"以白驹之洁白喻客人之高洁,以白驹之远逝喻客人之不留,通篇不言惜别而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那束在空谷中摇曳的青草,最终化作中国文学史上最隽永的送别符号。当唐代李白写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时,白驹的嘶鸣仍在千年诗廊中回荡不息。

点评

《小雅·白驹》如一幅月光织就的绢本,以"皎皎"二字为丝线,绣出周代贵族宴饯别离的隽永图景。朱熹在《诗集传》中评点此诗:"言乘白驹者若将遁去,而我絷维之,欲其长在此也",道出了诗中"絷之维之"的挽留意象实为对贤者隐逸的惆怅挽留。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更以"空中传神"四字点破诗艺:"'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不曰德音,而曰'如玉',盖玉之温润缜密,自足以想见其人之风采。"此评恰如照应诗中"毋金玉尔音"之诫,揭示出先秦贵族以物喻德的美学传统。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辟蹊径:"'逸豫无期'与'慎尔优游'相映成趣,犹今言'享受生活但莫耽溺',可见周人处世已具辩证智慧。"此说将诗中劝诫之语置于哲学维度,令人顿觉三千年前的叮咛犹在耳畔。

当代学者李山则注意到时空的层递:"从'场苗'到'空谷',由近及远的空间转换,暗喻贤者从庙堂隐入山林的精神轨迹。"这种解读使四章结构顿生蒙太奇般的画面流动感,白驹最终遁入空谷的留白处,正藏着《诗经》"温柔敦厚"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