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孝敬中发,和容外彰。腾华照宇,如升太阳。
贞璧就奠,玄灵垂光。礼乐具举,济济洋洋。

佚名

译文

孝敬中发,和容外彰
孝心与敬意在内心生发,和善的仪容在外表彰显
腾华照宇,如升太阳
光辉升腾照耀天地,如同旭日东升
贞璧就奠,玄灵垂光
美玉安放于祭坛,神灵降下祥瑞之光
礼乐具举,济济洋洋
礼制与乐舞齐备,场面盛大而庄严

词语注释

贞璧(zhēn bì):祭祀用的珍贵玉器
玄灵(xuán líng):指神灵,玄妙莫测的灵性
济济洋洋(jǐ jǐ yáng yáng):形容场面盛大隆重

创作背景

封泰山乐章·太和的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外邦使臣东封泰山,其声势浩大,仪仗绵延数百里。彼时正值开元盛世,海内升平,万邦来朝,玄宗欲借封禅大典以告成功于天,彰显帝王功业。

《太和》作为《封泰山乐章》中的一章,当用于祭天仪式中最为隆重的环节。其词曰"孝敬中发,和容外彰",既颂天子以孝治天下,又赞盛世和气充盈;"腾华照宇,如升太阳"一句,以旭日初升喻帝王德行光被四表,暗合《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祝颂传统。

史载玄宗封禅时"贞璧就奠",以苍璧礼天,正应"玄灵垂光"之象。而"济济洋洋"的盛大乐舞场面,实为《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理念的具现。张说奉敕撰写的这组乐章,既承袭汉代《郊祀歌》的庄重典则,又融入初唐宫廷诗的富丽气象,堪称开元礼乐文明的一块瑰宝。

此时的大唐,正如乐章所咏——天地人神共沐太和之光。

赏析

这首诗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泰山封禅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开篇"孝敬中发,和容外彰"八字,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以孝治天下之心,发而为中和之容",道出了帝王以德配天的精神内核。

"腾华照宇,如升太阳"的意象磅礴壮丽,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文学讲演集》中解读:"以日光喻德辉,既合封禅本义,又暗含《易经》'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的深意。"璀璨的光辉意象贯穿全诗,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升华。

中段"贞璧就奠,玄灵垂光"的祭祀场景,著名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贞璧'象征礼制之正,'玄灵'暗喻天道幽微,两组意象构成人世与神灵的对话。"这种天地交泰的意境,正是封禅文学的精髓所在。

结尾"济济洋洋"四字尤为精妙,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分析:"连用叠字既摹状仪仗之盛,又暗含《诗经》'济济多士'的典故,将人文气象与自然伟力完美融合。"这种音韵与意象的共振,使全诗达到情感高潮。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文学史家游国恩所评:"以太阳为经,以礼乐为纬,在有限的十四字中构建起宏大的宇宙秩序。"这种"大音希声"的创作手法,使诗歌既具庙堂文学的典重,又不失自然天成的气韵。

点评

诗词原文:
孝敬中发,和容外彰。腾华照宇,如升太阳。
贞璧就奠,玄灵垂光。礼乐具举,济济洋洋。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腾华照宇,如升太阳’八字,气象恢宏,直追盛唐。以日喻礼,光被四表,足见封禅之典的天地境界。"

  •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章以‘孝’‘和’为骨,以‘光’为脉。‘贞璧’‘玄灵’互文见义,物象与神性交融,非徒写礼器之盛,实乃通天人之际。"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结句‘济济洋洋’四字尤妙,叠词如钟磬余响,既状仪仗之整肃,复传音律之谐和,是礼乐精神在音节上的具现。"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注:
    "诗中‘中发’‘外彰’二句,暗合《中庸》‘致中和’之理,封禅非唯告成功于天,更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