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2025年07月05日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佚名

译文

女曰鸡鸣
女子说:鸡已打鸣
士曰昧旦
男子说:天还没亮
子兴视夜
你起来看看夜色
明星有烂
启明星正闪闪发亮
将翱将翔
我将出去翱翔
弋凫与雁
射猎野鸭和大雁
弋言加之
射中猎物归来
与子宜之
与你一起分享
宜言饮酒
共享美酒佳肴
与子偕老
与你白头到老
琴瑟在御
琴瑟和谐弹奏
莫不静好
生活宁静美好
知子之来之
知道你辛勤而来
杂佩以赠之
赠你玉佩表心意
知子之顺之
知道你温柔体贴
杂佩以问之
赠你玉佩表问候
知子之好之
知道你真心待我
杂佩以报之
赠你玉佩作回报

词语注释

昧旦(mèi dàn):天将亮未亮之时
弋(yì):用带绳子的箭射猎
凫(fú):野鸭
杂佩:各种玉饰组成的佩饰

创作背景

暮春的溱洧之畔,晨雾尚未散尽,郑国的乡野间已浮动着蒲苇的清香。当《郑风·女曰鸡鸣》的弦歌第一次在竹简上刻下时,周室的礼乐文明正与中原大地的野性生命力发生着奇妙的化合。

考古发现的郑国青铜器纹饰中,常见雁凫翔集的图案,恰似诗中"将翱将翔,弋凫与雁"的生动写照。1975年陕西出土的西周射礼器皿证实,弋射本是贵族典礼,而在此已化作寻常夫妇的生活场景。这种礼俗下移的现象,正是平王东迁后"礼失求诸野"的鲜活注脚。

竹简的墨迹里藏着春秋早期的婚姻变革。青铜铭文记载的"永宝用享"式宗法联姻,在此蜕变为"与子偕老"的私密誓言。清华大学藏战国简《耆夜》篇中周王与大夫的酬唱,在此转化为灶台边的絮语——当女子以"明星有烂"催促丈夫起身时,我们仿佛看见《诗经》时代晨光中最动人的一帧剪影。

那些"杂佩以赠"的叮咚环佩,在郑国贵族墓葬中仍有实物可寻。洛阳东周墓出土的组玉佩,以璜、珩、珠串联成礼,恰似诗中情感递进的韵律。而"琴瑟在御"的静谧,则与曾侯乙墓瑟器上的彩凤纹饰遥相呼应,将燕婉之私升华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这是礼乐文明浸润下的生活诗篇,更是挣脱宗法桎梏的情感觉醒。在周室衰微的晨曦里,郑国的乡野先民用最朴素的对话,完成了对生命本真的礼赞。

赏析

《郑风·女曰鸡鸣》如一幅淡墨勾勒的晨间对话图卷,以"鸡鸣"与"昧旦"的微妙时间差为引,悄然揭开先秦夫妇生活的温情帷幕。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赞叹此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恰道出了对话体运用的精妙——妻子轻唤的急切与丈夫慵懒的回应间,流动着烟火气的亲密。

晨光中的狩猎意象
"明星有烂"与"弋凫与雁"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印。王质《诗总闻》指出:"明星尚在天,而弋雁之思已动",黎明时分的星辰成为奔赴生活的隐喻。凫雁翱翔的动感画面,暗合《诗经》惯用的"兴"的手法,既写实景又暗示着夫妇即将开展的共同劳作。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欣赏这种"目送归鸿"式的意象组合,认为达到了"情景交融之化境"。

酒香里的生命盟约
"与子宜之"四句堪称先秦最美的婚姻誓词。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寻常俚语,写来何等温雅!"将烹饪、饮酒的日常升华为"琴瑟在御"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静好"二字,朱熹《诗集传》解为"安而不厌",实则道出了中国式婚姻的最高理想——在锅碗瓢盆中沉淀的默契,远比轰轰烈烈更动人。近人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强调此处的"宜"字双关,既指肴馔合口,更暗喻性情相投。

佩玉声中的情感密码
末章连用三个"知子",在重章叠句中完成情感升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杂佩"乃组合玉饰,其碰撞清音正似绵绵情话。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解读:"以物质馈赠表达精神契合,开创了'礼中有情'的抒情传统。"尤其"问"字用得精妙,陈子展《诗经直解》释为"遗也",道出了中国古代夫妻间含蓄而深沉的交流方式。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婚姻解构为三个维度:黎明时分的生产协作、黄昏时分的饮食相伴、日常中的信物往来。正如顾随《诗经讲记》所言:"不是单纯的爱情诗,而是把爱情化入生活的每一个晨昏。"这种穿越三千年的生活智慧,至今仍在我们的婚姻哲学中回响。

点评

《郑风·女曰鸡鸣》如一幅淡墨写就的晨间对话图卷,以"鸡鸣""昧旦"的细微争执开篇,却于寻常处见奇崛。钱钟书先生曾评此诗:"闺房燕昵之情,而笔端乃有肃肃如晨风之意",恰道出这对夫妇既缠绵又克制的独特情态。

"明星有烂"四字尤为妙笔,王夫之《诗经稗疏》赞叹:"不写朝霞而写残星,非真见天象者不能道。"此般晨光熹微中的静观,将猎者的英姿与思妇的柔情熔铸为"将翱将翔"的灵动意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称其:"空中传神,全在虚处着笔。"

诗中"琴瑟在御"之喻,被王国维视为"中国文学中最完美的婚姻象征":"不直言和乐,而和乐自见;不夸说静好,而静好之意溢于楮墨。"那"杂佩以赠"的层层递进,更让闻一多惊叹:"三复其辞,如听环佩相击之清响,夫妇相敬如宾的礼义风流尽在其中。"

此诗最动人处,正在于将日常对话升华为永恒的诗歌瞬间。正如朱自清所言:"郑风多艳情,而此篇独以庄重出之,似素绢上绣并蒂莲,愈简净愈见深情。"从晨起的絮语到白首的盟誓,中国式婚姻的含蓄之美,在此获得最完美的诗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