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彤闱晓辟万鞍回,玉辂春游薄晚开。
渭北清光摇草树,州南嘉景入楼台。

佚名

译文

彤闱晓辟万鞍回
清晨宫门大开,万马回旋
玉辂春游薄晚开
华美的御驾春游,傍晚才缓缓启程
渭北清光摇草树
渭水北岸,清澈的阳光在草木间摇曳
州南嘉景入楼台
州城南边,美景尽收楼台之中

词语注释

彤闱(tóng wéi): 红色的宫门,指皇宫
玉辂(yù lù): 古代帝王乘坐的华美车驾
渭北(wèi běi): 渭水的北岸

创作背景

关于《伊川歌第二》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宫门鎏金映照着晨曦,万骑仪仗迤逦而归的盛况,与玉辂车驾薄暮出游的闲适,在诗人笔下交织成大唐开元年间最绚丽的画卷。此诗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或为宫廷乐官奉敕而制,收录于《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承载着盛唐气象的独特艺术密码。

历史经纬中的宫廷雅音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改组太常寺,新设"梨园别教院"专教法曲乐章。此时创作的《伊州》大曲,乃取西域伊州乐调融入中原清商乐而成,本诗即为大曲第二叠的歌词。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考证:"《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印证了盛唐时期胡乐与汉乐融合的文化盛况。

诗中的时空意象解码

"彤闱晓辟"暗合《唐六典》记载的"五更三点,大明宫钟鸣,万骑齐发"的早朝制度;"玉辂春游"则对应《开元天宝遗事》所述玄宗"每至暮春,宴游曲江"的史实。渭北草树与州南楼台的对仗,实指长安城南北两处皇家园林——龙首原与芙蓉苑,张九龄《曲江集》曾载"帝京形胜,渭水贯都,南望终南"的城建格局。

艺术折射的政治镜像

诗中清光摇树的澄明意象,恰是开元前期政治清明的隐喻。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励精政事,中外晏然",这种盛世气象通过"嘉景入楼台"的审美表达,完成了从政治现实到艺术符号的升华。而薄暮出游的闲适,又隐隐预示着天宝年间"春宵苦短日高起"的享乐端倪。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二》以精妙的时空转换和动静结合手法,勾勒出一幅盛唐气象的春游图卷。前两句"彤闱晓辟万鞍回,玉辂春游薄晚开"形成鲜明对比,晨光中万马归鞍的肃穆与暮色里玉辂出行的华美相映成趣,正如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言:"'晓辟'与'薄晚'的时间对举,暗含了皇家仪仗的昼夜不息,展现的是盛唐宫廷活动的宏大气象。"

"渭北清光摇草树"一句尤为精妙,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摇'字最是传神,将春光的流动感具象化,使静止的草树仿佛有了生命脉搏。"这种光影摇曳的意象,既暗合了皇家车驾经过时掀起的微风,又隐喻着自然万物对皇权的俯仰姿态。而"州南嘉景入楼台"则采用倒装句式,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入'字化被动为主动,让整个南州的佳景争相涌入楼台视野,这种反客为主的写法,正是盛唐诗人吞吐山河的典型笔法。"

全诗最动人的是其情感表达的层次性。表面写春游之乐,实则蕴含深沉的时空哲思。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道:"诗人通过渭北、州南的地理对仗,构建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壮阔图景,而清光与嘉景的并置,又暗含对清明政治的期许。"这种含而不露的颂圣之意,正是唐代宫廷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呈现出典型的"唐音"特质。学者林庚曾总结盛唐诗风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妙,本诗中"万鞍回"与"薄晚开"的虚实相生,"清光摇"与"嘉景入"的感官通联,都体现了这种不著痕迹的艺术造境。特别是尾句将人文楼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恰如叶嘉莹所说:"达到了'即景会心'的化境,是盛唐山水应制诗中的神来之笔。"

点评

此篇《伊川歌第二》以工丽之笔绘盛唐游幸气象,如吴琚《唐诗贯珠》所评:"'彤闱晓辟'如丹霞初破,'玉辂春游'似琼琚徐行,帝王气象自九重宫阙漫出。"首句"万鞍回"三字尤见力道,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鞍马如潮而笔势如椽,非太白'金鞭拂雪'不能比其壮阔。"

后联"清光摇草树"句最得文人激赏,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叹曰:"一'摇'字尽得风流,恍见渭水波光与春草同舞,较之'池塘生春草'更多三分灵动。"而"州南嘉景"之句,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评:"楼台纳嘉景于尺幅,乃以小见大法,与'窗含西岭千秋雪'同出机杼,皆从杜甫《绝句》化来。"

全篇对仗如珠走盘,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晓辟对春游,清光映嘉景,不惟工稳,更见时序流转之妙,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时'者也。"四句间光影推移,自破晓至薄暮,恰如李调元《雨村诗话》所言:"二十八字织就霓虹,朝晖夕阴俱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