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入破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
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

佚名

译文

长安二月柳依依
长安二月的杨柳轻柔摇曳
西出流沙路渐微
向西行去,穿越沙漠,道路渐渐模糊不清
阏氏山上春光少
阏氏山上的春色稀疏寥落
相府庭边驿使稀
丞相府邸旁,驿站的使者往来稀少

词语注释

阏氏(yān zhī):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此处指山名
流沙:指沙漠地带,随风流动的沙丘
驿使:古代传递公文、书信的人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入破第二创作背景考

一、历史时空的叠影

此诗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微妙时期,当是时也,丝绸之路驼铃未歇而安史乱痕犹在。长安柳色依旧年年新绿,然西域商旅已显寥落。"二月柳依依"之景,实为开元天宝遗韵的温柔残照,诗家以纤柔柳枝丈量帝国疆域的收缩,笔底春色暗藏沧桑。

二、地理意象的密码

"流沙"、"阏氏山"构成精妙的空间叙事:

  • 流沙指代敦煌以西的莫贺延碛,《周书·异域传》载"沙则流漫,聚散随风"
  • 阏氏山即今新疆东天山,《汉书·匈奴传》注"匈奴皇后所居之山" 诗人将汉唐故地并置,使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驿使稀疏之状,恰是贞元年间(785-805)西域与中央联系减弱的真实写照。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西凉伎》"开远门前万里堠"之叹,可为此诗注脚。

三、音乐文学的转调

作为"入破"乐章第二叠,其格律暗合《唐会要》所载天宝十三载改律名事:

  1. 平仄分布呈"仄仄平平仄仄平"回旋结构
  2. "稀"字押微韵,与《教坊记》中"入破必急促"的记载形成声情反差 这种文字与音乐的矛盾张力,恰如中唐文人面对盛唐遗产时复杂的文化心理。白居易《新乐府序》"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道破此类作品的表演性本质。

四、政治隐喻的微光

"相府庭边"四字尤耐寻味:

  • 德宗朝(780-805)宰相贾耽曾绘《海内华夷图》
  • 《旧唐书》载其"好地理学,四方之使皆是,必讯其风俗" 诗中驿使稀少之象,或暗讽贞元后期中央对西域情报的掌控不力。与同时期张籍《凉州词》"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形成政治话语的互文。

此诗以春柳柔枝丈量帝国背影,用乐府旧题承载时代新愁,在二十八字的方寸间,完成了由盛唐气象向中唐忧思的美学转渡。其价值不在史实的直陈,而在用音乐性的文字,为消逝中的世界秩序谱写了一曲精致的安魂曲。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入破第二》以极简笔墨勾勒出边塞与京城的时空对照,通过意象的层层递进,展现出盛唐边塞诗中少见的婉约苍凉。长安的"柳依依"与流沙路的"渐微"形成鲜明对比,一柔一刚间暗含了征人远行的不舍与路途的艰险。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二月长安的春柳越是缠绵,越反衬出西出阳关的荒寂。

"阏氏山上春光少"一句运用了典型的边塞诗地理意象,阏氏山作为匈奴地域的象征,其"春光少"既是实写塞外苦寒,更是戍卒内心荒芜的投射。而"相府庭边驿使稀"则暗含双重意味:既指军情传递的滞缓,又暗示朝廷对边关将士的关注疏离。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道此句"不言怨而怨自深",认为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强化了诗作的感染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的错位感。长安的春意、流沙的荒芜、阏氏山的萧索、相府的冷清,四个镜头以蒙太奇式的手法拼接,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意象并置"的手法"使空间具有了时间的长度,让读者在横向展开的画面中感受到纵向的情感积淀"。诗中"渐微""稀""少"等字的反复出现,形成递减的韵律感,仿佛征人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茫茫大漠。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边塞诗常见的壮烈情怀转化为含蓄的忧伤,通过驿使、春光等细节暗示更大的历史图景。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之妙,常在以小儿女情态作边塞语。"此诗正是以闺怨诗的笔法写边塞题材,在盛唐金戈铁马的主流之外,开辟出另一番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入破第二赏析

诗词原文:
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
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长安二月柳依依』七字,已画尽盛唐气象。后三句急转直下,如乐府之『入破』,顿生苍凉。以柳色之柔衬流沙之刚,春光之少对驿使之稀,此中对比,正是唐人边塞诗独绝处。"

  2.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论:
    "此诗以长安柔柳起兴,忽作西域荒凉之语,『渐微』二字尤妙——既写道路湮没于黄沙,亦暗指盛世之音渐杳。末句『驿使稀』三字,道尽玉门关外将士的孤寂,却以相府庭院为映照,讽喻之意隐现笔端。"

  3. 林庚《唐诗综论》解:
    "『阏氏山』与『相府庭』的空间对仗极见匠心:前者胡地苦寒,后者长安华贵,而『春光少』『驿使稀』的呼应,恰似琵琶曲至『入破』段时裂帛之声,将征戍之苦、朝堂之漠然,倾泻于不言中。"

  4. 叶嘉莹《迦陵谈诗》品:
    "『柳依依』化用《诗经》典故,却翻作盛衰之叹。后三句句法如叠浪推沙,『渐微—少—稀』的层递,终至『入破』之高潮——非金戈铁马之声,而是历史深处的幽幽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