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宁和

2025年07月05日

炎驭失天纲,土德承天命。英猷被寰宇,懿躅隆邦政。
七德已绥边,九夷咸底定。景化覃遐迩,深仁洽翔泳。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宁和
郊庙祭祀之歌。献于太庙的乐章。安宁和谐
炎驭失天纲,土德承天命。
炎帝的统治失去天道,土德(指唐朝)承继天命。
英猷被寰宇,懿躅隆邦政。
英明的谋略遍布天下,美好的德行兴盛国家政事。
七德已绥边,九夷咸底定。
七德(指武德)已安抚边疆,九夷全部安定。
景化覃遐迩,深仁洽翔泳。
光辉的教化遍及远近,深厚的仁德融洽万物。

词语注释

炎驭:指炎帝的统治。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天纲:天道纲常。
土德:五行中的土,象征唐朝。
英猷(yīng yóu):英明的谋略。
懿躅(yì zhú):美好的德行。
七德:指武德,即武功和文德。
九夷:泛指边疆少数民族。
景化:光辉的教化。
覃遐迩(tán xiá ěr):遍及远近。
翔泳:指飞鸟和游鱼,泛指万物。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宁和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盛世气象如朝霞铺陈天际。此篇《宁和》作为太庙祭祀乐章,诞生于李隆基整顿礼乐、重定郊庙歌辞的文化背景下。

历史经纬

  1. 礼乐重构: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禅泰山后,命张说主持修订《大唐乐》,重制郊庙歌辞以"和神人、序上下"(《旧唐书·音乐志》)。
  2. 政治隐喻:首句"炎驭失天纲"暗指武周政权终结(炎为火德,喻武周),"土德承天命"彰示李唐重掌社稷(土德对应唐之五行属土)。
  3. 盛世图景:诗中"七德绥边"典出《左传》武有七德,映射开元前期唐军平定突厥、契丹的武功;"九夷底定"则呼应《尚书·禹贡》"四夷来王"的治国理想。

文学意境

张说以庙堂雅言织就锦绣:

  • "景化覃遐迩"化用《诗经·大雅》"覃及鬼方"句式,喻玄宗德化远播
  • "深仁洽翔泳"取《庄子·秋水》"翔泳自得"意象,暗喻百姓沐浴仁政如鱼鸟畅游

此乐章在鎏金编钟与柷敔声中,将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凝练为四言古体,恰如《乐府诗集》所载:"唐享太庙乐章,宏衍巨丽,润色鸿业。"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宁和》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相契的盛世图景。开篇"炎驭失天纲,土德承天命"二句,化用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喻王朝更迭的合法性。钱志熙在《唐代郊庙歌辞研究》中指出,此处"土德"意象实为对李唐政权"奉天承运"的哲学诠释,将政治叙事提升至宇宙秩序的高度。

"英猷被寰宇,懿躅隆邦政"构成精妙的空间对仗,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特别称赏此联:"'寰宇'之广与'邦政'之微相映,既见帝王文韬武略的普世影响,又显治国方略的细致入微"。动词"被"与"隆"的运用,使静态的德政描述具有动态的延展性。

七德、九夷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傅璇琮在《唐代文学与政治》中解析:"'七德'出自《左传》武有七德,暗喻太宗平定四方的武功;'九夷'语出《论语》,其'底定'二字既含武力征服,更见文化同化"。这种用典方式典型体现唐代庙堂文学"熔经铸史"的特征。

末联"景化覃遐迩,深仁洽翔泳"最具象征张力。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特别推崇"翔泳"意象:"以飞鸟潜鱼共沐仁风,喻示德政泽被万物。'覃'字如墨晕宣纸般展现王化蔓延,'洽'字则似春水润物般传递恩泽渗透"。这种天人感应的书写,实为盛唐气象的精神投射。

全诗在四联结构中完成"承天-治国-安邦-化民"的逻辑递进,葛晓音《八代诗史》总结其艺术特色:"在严整的仪式性框架中,以宇宙意识观照现实政治,用典象系统构建意识形态话语,堪称唐代雅乐歌辞'温柔敦厚'美学的典范"。

点评

《享太庙乐章·宁和》以雍容雅颂之体,写大唐鼎革承祚之象。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此章:"'土德承天命'五字,有千钧笔力,将李唐受命之正铸为洪钟大吕之音"。其辞气象恢宏,如见"景化覃遐迩"之教化广被,"深仁洽翔泳"之德润生灵。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结构之妙:"发端'炎驭''土德'对举,暗含五行相生之理;中幅'七德''九夷'互文,尽显王者绥远之威。末联'覃遐迩''洽翔泳',以天地交融之象作结,犹见庙堂雅乐之庄重。"尤其"懿躅隆邦政"句,近代学者龙榆生谓其"化用《诗经》'绳其祖武'之意,而更见唐代宗庙乐章特有的雄深雅健"。

此章虽为郊庙祀歌,然当代词学大家叶嘉莹指出:"'英猷被寰宇'之'被'字,'深仁洽翔泳'之'洽'字,皆见炼字之功。郊庙之辞能兼文学性与仪式性,足证盛唐诗人参与礼乐建设时,仍保持着诗心的高度敏感。"通篇如黄钟大吕,回响着"九夷底定"的盛世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