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王风·扬之水

2025年07月05日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佚名

译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
激扬的流水啊,却漂不起一捆柴草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那个我心爱的人,不能同我一起戍守申地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思念啊思念,哪个月我才能回家?
扬之水,不流束楚
激扬的流水啊,却漂不起一捆荆条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那个我心爱的人,不能同我一起戍守甫地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思念啊思念,哪个月我才能回家?
扬之水,不流束蒲
激扬的流水啊,却漂不起一捆蒲草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那个我心爱的人,不能同我一起戍守许地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思念啊思念,哪个月我才能回家?

词语注释

扬之水:激扬的流水,这里比喻时光流逝或离别之情。
束薪:捆扎的柴草,象征微小的力量或无法实现的愿望。
戍申:戍守申地,申是古代地名,指驻守边疆。
曷月:何月,哪个月,表示期盼归期。
束楚:捆扎的荆条,与“束薪”类似,象征微小的事物。
戍甫:戍守甫地,甫是古代地名,指驻守边疆。
束蒲:捆扎的蒲草,与“束薪”类似,象征微小的事物。
戍许:戍守许地,许是古代地名,指驻守边疆。

创作背景

国风·王风·扬之水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王风·扬之水》诞生于春秋初期周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年)后的动荡年代。彼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申、甫、许等姜姓诸侯国作为周王朝南部屏障,屡遭楚人侵扰。平王为维系统治,强征王畿之民远戍边疆,造成戍卒与家人长期分离的悲剧。

诗歌意象解构

  • "扬之水"隐喻
    看似汹涌实则无力载物的河水,暗喻周王室虚张声势的政令。束薪、束楚、束蒲等婚俗聘礼意象沉于水底,象征戍卒家庭生活被战争永久搁置。

  • 三地戍守之痛
    "申""甫""许"三地的轮换戍守(据《竹书纪年》载平均每卒年换防一次),反映周王朝"拆东墙补西墙"的防御策略。郑玄笺注指出这些皆属"姜姓之国",暗示平王借联姻诸侯维系统治的政治意图。

社会情绪载体

诗中反复咏叹的"怀哉怀哉",实为西周"采诗观风"制度下记录的民间疾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观乐时闻王风曰:"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正与此诗"怨而不怒"的哀婉特质相合。戍卒们通过重章叠句的吟唱,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体制的无声控诉。

文化记忆密码

"不流束薪"的意象在后世成为征役诗的经典符码。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皆可视为对这首春秋戍卒悲歌的千年回应。

赏析

《国风·王风·扬之水》以潺潺流水起兴,却暗藏汹涌的情感暗流。那"扬之水"看似激扬,却连一捆柴草都无法漂送,正如戍卒无力改变征戍命运的无奈。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周人远戍。"这微妙的意象对比,道出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

三章叠唱中,"束薪"、"束楚"、"束蒲"的意象变化耐人寻味。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认为:"薪、楚、蒲皆小物,而水不能流,喻周室之微弱"。这些寻常草木,既是思妇眼中家园的象征,又暗喻着戍卒如飘萍般的生存状态。每章重复的"彼其之子",在钱钟书《管锥编》中被解为"指家中室人",那无法同赴戍所的亲人,成为全诗最尖锐的情感痛点。

"怀哉怀哉"的叠句如叹息般回荡,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两'怀哉'跌宕出无限愁思"。而"曷月予还归哉"的诘问,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这是"久戍不归的士兵思家之词",六个字里凝结着对时间流逝的焦灼。三章末尾相同的咏叹,形成螺旋上升的情感张力,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缠绵,如怨如慕"。

这首戍卒之诗的特殊性,在于将宏大叙事溶解在私人情感中。王夫之《诗经稗疏》特别指出"戍申、戍甫、戍许"的史实背景,但诗中全无金戈铁马,只有流水与柴草的私语。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使家国之忧化作具体可感的生活意象,恰如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扬之水》是征夫词,然不作壮语,只道家常"。

在艺术表现上,其"水弱不胜物"的隐喻系统开创了后世"以水喻情"的传统。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点评此诗,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正可诠释诗中流水意象的双重性——既是自然物象,又是情感载体。这种含而不露的抒情方式,使得两千年前的戍卒之悲,至今仍在文字间流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扬之水'三章,戍士思归之诗也。水激扬而不能流束薪,喻时世艰难而力不能拯;'彼其之子'指室家而言,盖戍者代其室家之人为戍,故其室家之人不与之同戍也。三章皆以'怀哉怀哉'作转,思归之切,溢于言表。"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扬之水'之'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直抒胸臆,语浅情深。较之唐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尤觉朴至。"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及此诗:"以'不流束薪'喻力微任重,与《邶风》'泾以渭浊'同工。而三章叠咏'怀哉',如闻戍卒夜叹,每转益悲。后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即从此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