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鳲鸠

2025年07月05日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佚名

译文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布谷鸟在桑树上,它的幼鸟有七只啊。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贤良的君子,他的仪态始终如一啊。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他的仪态始终如一,心志坚定如绳结啊。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
布谷鸟在桑树上,它的幼鸟飞到梅树间。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贤良的君子,他的衣带是丝织的。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他的衣带是丝织的,他的皮帽镶着美玉。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
布谷鸟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停在酸枣丛。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贤良的君子,他的仪态毫无差错。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他的仪态毫无差错,是四方国家的楷模。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
布谷鸟在桑树上,它的幼鸟落在榛树间。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
贤良的君子,是国人的榜样,是国人的榜样。
胡不万年?
怎能不祝他长寿万年?

词语注释

鳲鸠(shī jiū):布谷鸟,古代又称鸤鸠。
弁(biàn):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
骐(qí):原指青黑色的马,此处指帽子上装饰的美玉。
忒(tè):差错。
榛(zhēn):榛树,一种落叶灌木。

创作背景

《诗经·曹风·鳲鸠》如一枚温润的玉玦,静静躺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河床上。其创作背景可溯至春秋时期曹国衰微之际,据《左传》记载,曹共公(公元前652-前618年在位)"不修德政",其时曹国夹在晋楚争霸的缝隙中,士大夫们以诗为谏,遂有此篇。

诗中"鳲鸠"(布谷鸟)的意象,暗合《毛诗正义》"鳲鸠养子,朝从上下"的注解。这种鸟类独特的哺育习性,被转化为对君子"其仪一兮"的礼赞——正如布谷鸟哺育七子均平,理想的统治者亦当持心如一。考古发现的曹国青铜器纹饰中,常见对称工整的禽鸟图案,或可视为这种道德隐喻的物化呈现。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的服饰描写,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出土的玉组佩、漆弁相印证,展现周代衣冠制度的庄重。而"正是四国"的呼告,恰与清华简《系年》记载的曹国"介于大国之间"的处境形成微妙互文,透露出小邦对秩序重建的渴望。

末章"胡不万年"的诘问,在青铜器铭文常见的"万年永宝"祝辞中能找到回响。这种将道德理想寄托于永恒时间的笔法,使这首政治讽喻诗超越了具体历史语境,成为跨越三千年的精神结绳。

赏析

《鳲鸠》以桑树上的布谷鸟起兴,其意象层层递进,由鸟及人,构建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图景。布谷鸟"其子七兮"的稳定哺育姿态,被《毛诗正义》解读为"一其心而养之",成为"淑人君子"品德的外化象征——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被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取譬之工,立意之巧"。

诗中反复出现的"其仪一兮"构成情感核心。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指出:"'心如结'三字尤妙,既状其专一,复显其坚贞"。这种恒常不变的仪态,通过服饰细节的描写得到强化:"其带伊丝"的素洁与"其弁伊骐"的庄重,正如程俊英《诗经译注》所言:"衣冠之整肃,恰是心性之端直"。

诗歌的情感升华体现在空间拓展中。从"在梅""在棘"到"在榛"的位移,暗合《诗集传》"由近及远,化行自迩"的解读。当"正是四国"发展为"正是国人",朱熹特别批注:"不忒者,统御万邦之本也"。末句"胡不万年"的祈愿,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为"民之祝颂,发自至诚",展现了先秦时期对德政的朴素向往。

全诗四章重章叠句,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指出的:"'其仪一兮'之复沓,非简单重复,乃如金石相叩,声声递进"。这种结构既强化了主题,又使布谷鸟的鸣叫与赞颂的吟咏在时空中交织,达成物我合一的诗意境界。

点评

《鳲鸠》一诗,以桑间鳲鸠起兴,其笔致温厚深婉,如清泉漱玉,自成风骨。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诗中'淑人君子',非特状其仪容,乃写其心术也。'心如结兮'四字,直将贞固不渝之操,绘作千古圣贤画像。"此论可谓直指诗心。

近人钱钟书于《管锥编》中独赏其复沓之妙:"'其仪一兮'三复其言,非赘也,如古鼎纹回环,于简处见深致。鳲鸠七子,鸣声相和,而君子之德音亦如是。"诗中"其子在梅""在棘""在榛"之变,王夫之《诗经稗疏》释为:"一章一境,非徒易字叶韵,实见君子教化周流万物,如鳲鸠育雏,无偏无颇。"

至若末章"胡不万年"之叹,陈子展《诗经直解》谓其:"骤起变徵之音,将前文积叠的庄重忽然化作绵长祈愿,犹青铜器上蟠螭纹忽现云气升腾。"此般收束,恰似《礼记》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愚",深得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