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思归乐

2025年07月05日

晚日催弦管,春风入绮罗。杏花如有意,偏落舞衫多。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

佚名

译文

晚日催弦管
夕阳催促着乐声响起
春风入绮罗
春风轻拂着华美的衣裳
杏花如有意
杏花仿佛含情脉脉
偏落舞衫多
偏偏多落在舞者的衣衫上
万里春应尽
万里春光终将消逝
三江雁亦稀
三江之上的大雁也日渐稀少
连天汉水广
汉水浩荡与天相连
孤客未言归
孤独的游子却仍未提及归期

词语注释

绮罗(qǐ luó):华美的丝织品,这里指华丽的衣裳。
三江(sān jiāng):泛指多条江河,具体所指因时代和语境而异。
汉水(hàn shuǐ):长江的支流,位于中国中部。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宫墙时,丝竹声里藏着盛唐最后的繁华。《思归乐》的诞生,恰似玄宗朝那幅金线渐褪的织锦——开元天宝年间的乐府旧题,在安史之乱后的岁月里被文人们反复吟咏,如同杜牧笔下"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续篇。

史载天宝十三载,太常寺颁布的曲目中已有《思归乐》调名。当李白在沉香亭北醉写清平调时,这种融合胡乐与中原音律的燕乐新声,正随着西域传来的筚篥声飘满长安。诗中"晚日催弦管"的急管繁弦,恰是《教坊记》中记载的"促拍"演奏法,而"春风入绮罗"的奢靡,分明是《明皇杂录》里贵妃舞衣缀满珍珠的残影。

考古发现的唐代银鎏金舞马衔杯纹壶上,那些随着《倾杯乐》起舞的骏马,或许也曾听过类似的旋律。诗中"杏花偏落舞衫多"的意象,与新疆阿斯塔纳墓出土的唐代舞俑衣裳纹样惊人吻合——那些散落的花瓣,原是织工用五色丝线绣出的长安春色。

当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曲,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里听见的,或许正是这曲调的变奏。"三江雁亦稀"的苍茫,暗合《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肃宗朝"十不存二三"的乐工流散。而"连天汉水广"的浩叹,恰是《通典》所述天宝末年"百姓凋敝,衣冠迁徙"的史诗注脚。那些落在舞衣上的杏花,终究化为《全唐诗》里飘零的残瓣。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思归乐》以春日意象为载体,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游子思归的怅惘娓娓道来。前四句如工笔重彩,勾勒出长安宴乐的浮华图景;后四句则陡然转入水墨苍茫的羁旅长卷,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晚日催弦管"中"催"字尤见精妙,《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字"既暗示时光流逝之迫,又暗含宴乐不休的颓唐",斜阳与笙箫的意象碰撞,折射出盛唐末世的浮华焦虑。而春风拂过绮罗的细节,被学者傅璇琮解读为"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暖风与华服的反衬,为后续的孤客意象埋下伏笔。

"杏花如有意"二句堪称神来之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赞赏其拟人手法:"花瓣着衫的细节,将无情之物写得缱绻多情,实则投射了诗人对繁华的眷恋与不安"。这种"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写法,与后文"三江雁亦稀"形成绝妙呼应——前者花逐人舞,后者雁弃客飞,一聚一散间尽显孤独。

后四句的空间拓展极具震撼力。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万里春尽对三江雁稀,将时间性的伤春升华为空间性的羁愁"。汉水连天的壮阔景象,反衬出"未言归"三字的沉重,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指出:"孤客的沉默比痛哭更撼人心魄,这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劲之美。"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双重时空的并置。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前段长安杏花雨,后段江汉孤雁影,两个画面看似割裂,实以'春尽'为枢轴完成情感转合"。这种蒙太奇式的结构,让繁华与孤寂在对比中产生惊人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在"未言归"的留白处,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思乡力量。

点评

《思归乐》以春日意象织就客愁,弦管绮罗间暗藏归思,名家点评云: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杏花如有意'句,无理而妙。偏着舞衫,正见归心之切。寻常景物,皆作愁媒。"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后四句如孤鸿嘹唳,独鹤盘空。'汉水广'与'未言归'相映,弥见其'思'字之深。"

此诗前段以乐景写哀,弦管愈急,春色愈浓,而游子肠断。"杏花"二句,物我交感,落花着衫恰似乡愁附着。后段境界顿开,春尽雁稀,汉水连天,孤客身影溶于苍茫,未言归而思归之意已透纸背。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之怅惘,李白"天涯失乡路"之苍凉,皆可于此诗寻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