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严和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清庙,赫赫玄猷。功高万古,化奄十洲。
中兴丕业,上荷天休。祗奉先构,礼备怀柔。

佚名

译文

肃肃清庙
庄严肃穆的清庙
赫赫玄猷
显赫而深远的谋略
功高万古
功业崇高,流传万古
化奄十洲
德化广被,覆盖十洲
中兴丕业
中兴的伟业
上荷天休
上承天赐的福佑
祗奉先构
恭敬地继承先人的基业
礼备怀柔
礼仪完备,怀柔天下

词语注释

玄猷(xuán yóu):深远的谋略。
奄(yǎn):覆盖。
丕(pī):大。
祗(zhī):恭敬。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蒸腾的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为重建礼乐正统而敕修《享太庙乐章》,其中《严和》一篇以黄钟大吕之韵,承载着王朝对宗庙祭祀的极致虔敬。当太常寺的编钟在晨光中鸣响,这首四言诗便随着冕旒的摆动,在朱红廊柱间回荡出天地人神的共振。

史载开元六年(718年),玄宗命张说主持修订雅乐,《严和》作为太庙祭仪中"迎神"环节的乐章,其创作深植于"神龙政变"后李唐复辟的政治语境。"肃肃清庙"开篇即以《诗经·清庙》的典重笔法,将武周革命后重新擦拭的李唐宗庙,化作功业连接万古的精神象征。那"赫赫玄猷"中跃动的,不仅是《尚书》"玄德升闻"的治国智慧,更是对"中兴丕业"的现实宣告——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此时太庙增祀的七室神主,正见证着从神龙到开元的王朝涅槃。

诗人以"化奄十洲"的昆仑意象,将太宗"天可汗"的遗韵与玄宗开拓西域的雄心叠印。而"礼备怀柔"的结句,恰与《唐会要》记载的"开元礼"修订相呼应,在青铜礼器的纹样里,在郊庙乐舞的俯仰中,一个正在用礼乐重新编织天下的盛世,正将其恢弘倒影投映在这三十二字的鎏金文本之上。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严和》以凝练庄重的笔触,构建出唐代皇家祭祀的宏大精神图景。开篇"肃肃清庙,赫赫玄猷"八字,通过叠词形成神圣的韵律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肃肃'状庙宇之静穆,'赫赫'显谋略之深远,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神圣性在此确立"。

"功高万古,化奄十洲"的时空拓展极具帝王气魄。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评析:"'万古'纵向延伸,'十洲'横向铺展,这种宇宙意识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意象群构建上,清庙、玄猷、丕业等元素形成神圣谱系,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诗人将物质建筑升华为精神象征,庙堂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李唐王朝正统性的神圣场域"。

情感表达呈现复合维度。表面是庄严的颂圣之情,但"祗奉先构,礼备怀柔"句暗含深意。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解读:"'怀柔'二字透露出祭祀的政治智慧,既是对先祖的虔诚,也是对现世统治合法性的确认"。这种情感张力,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被概括为"宗教情感与政治诉求的完美统一"。

全诗四言句式具有《诗经》遗韵,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严整的句式与深广的意蕴形成张力,每个字都如太庙础石般沉稳有力"。特别是"中兴丕业,上荷天休"的转承,被钱钟书称为"天人感应的诗性表达,将人事功业与天命意志熔铸为不朽的金属质感意象"。

这首乐章的价值,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所言:"它超越了普通祭祀文本,成为集政治哲学、宗教情感与艺术审美于一体的盛唐精神标本"。在有限的二十六字中,既完成了宗庙仪轨的文学呈现,又实现了对王朝意识形态的诗意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曾以"庙堂金石之音"评此诗:"肃肃二句如黄钟大吕骤响,'功高''化奄'四字将先王德业铸成不朽丰碑。'中兴''天休'之对,非但字面工稳,更见君臣交感之气象。"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其礼乐精神:"严和之作,字字有《雅》《颂》遗响。'祗奉先构'一句,肃穆中见温情,周人追孝之思,汉室《安世》之旨,兼备于此矣。"

近世词学大师龙榆生则从声律角度剖析:"'赫赫玄猷'仄仄平平,与'肃肃清庙'构成回环韵律,如宗庙仪仗之进退。末句'礼备怀柔'以平声收束,恰似编钟余韵,袅袅不绝于耳。"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更指出其文化意蕴:"此诗以最简净的礼器般文字,承载最厚重的孝治思想。'奄十洲'之宏大与'怀柔'之细腻并置,正是唐人将儒家教化融入艺术表达的典范。"